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IMDb Top 2、3】《教父》裡的音樂


教父一、二、三,難以撼動的經典
這段期間找空檔熬夜看了經典名片教父,共有三集,每一集都長達三小時。亦即花了九個小時、分好幾口氣看完了維多、麥可和文森三代「柯里昂閣下」的故事。

《教父Ⅰ》《教父》得到IMDb23名的評價,也被美國國家影片登記部」典藏,第三集則在前兩集光芒的壓制下,沒有獲此殊榮,但也絕對是一流的影片。

 從電影的藝術來看,不論是婚禮、喪禮、新生兒洗禮等,布景服裝儀式等都相當考究,作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絕不為過。再從敘事方式來看,我不太懂所謂的「蒙太奇手法」,但時間軸或空間軸同時平行進展,又相互交插呼應的剪輯方式,讓人佩服萬分。我也因而注意到這部電影裡的音樂處理……

首先是《教父Ⅲ》裡教父的兒子安東尼想遠離父親黑幫事業,當個音樂家,他的歌劇首演在故鄉西西里演出,劇名是《鄉村騎士》。(事後查資料,《鄉村騎士》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馬斯卡尼的作品,寫於1888年)

挑選鄉村騎士一定是刻意安排,因為這部歌劇的故事背景正是西西里島,整個教父也以移民美國的西西里黑手黨為故事主線。除此之外,鄉村騎士設定在復活節,因而有宗教儀式的劇幕;整部歌劇是為情復仇的悲劇,不安的情緒十分沉重。

台上演出尋仇的歌劇,台下進行暗殺的行動。

線報得知,對手派了一個刺客要在劇院暗殺教父,據說從未失手。歌劇劇情相互投射的部分,我便不揣簡陋試著整理如下:
  • 西西里島的傳統,決鬥前會擁抱輕咬耳朵(why? 我也不懂)。歌劇裡妒火中燒的男子演出這一動作時,刺客正將狙擊槍對準教父。而更早先,文森假意擁抱喬表達和解時,冷不防咬下對方的耳朵,這一橋段在鄉村騎士演出時,得到了註解。
台上挑釁前的咬耳朵

台下狙擊槍對準教父
  • 歌劇尋仇濺血的劇情,不斷推向高峰;刺客埋伏在劇場暗殺,屢屢錯失機會,到底教父能不能避開此劫,劇中劇的暗示十分隱晦,歌聲令人驚心不已。
  • 教宗諾望保祿一世意外過世之際(電影處理成因梵諦岡銀行財務調查遭到謀殺),劇場正上演著宗教儀式,有如哀痛教宗之死
台上進行宗教儀式

台下教宗遭謀害
  • 鄉村騎士中間本來有一段間奏(一定要聽),但教父卻略過它,一直到整齣歌劇結束,所有人步出劇院,刺客換上手槍,擊傷教父,也誤殺教父的女兒,此時間奏曲才響起,悠揚的樂聲,伴隨無可挽回的悲愴,產生不同的戲劇效果。真正的高潮在歌劇中被錯過,延宕到劇終才浮現
類似這樣的手法,在教父Ⅰ》的「新生兒洗禮v.s.屠殺五大黑幫家族」教父Ⅱ》「第一代維多崛起v.s.第二代麥克繼業」等,可說處處可見。譬如麥可在主教跟前虔敬受禮,同時間展開殲滅五大黑幫頭目的冷酷行動,本尊在教會承諾、手下在各處殺人,承諾一句殺一幫......,兩軌的敘事交錯,看起來不但不混亂,且營造對比襯映的效果,藝術的極致地位不言而喻。

回到音樂,The Godfather Waltz 和   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 都是耳熟能詳的名曲,濃郁的鄉村風格,浪漫的曲調,搭配黑幫的廝殺,本應格格不入,奇怪的是,聽起來卻多了一分惆悵和不得已,讓一切顯得理所當然。正如飾演第一代教父的馬龍白蘭度,以黑禮服別上紅玫瑰出場的鏡頭,沉鬱中綻放,成為難以超越的經典之作教父值得任何世代的觀眾細細品味。

新的一年,認真工作之餘,也想照著IMDb排行榜,好好看電影,看看好電影。
......................................................................
導演
法蘭西斯·波拉美國導演義大利移民。最著名的作品《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和《吸血鬼:真愛不死》(Dracula)。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實踐媒體近用權 辦報攝影表達意見


        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的內涵強調素養導向揭櫫了核心素養三大面向九大項目,其地位有如整個總綱的燈塔,引領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三面九項中有一項為「科技素養與媒體素養」本文擬聚焦「媒體素養」,提出兒童如何近用媒體、如何融入教學。
全文刊登於106.12.20國語日報


u  媒體素養有多重要?
                 初次聽到「媒體素養」時,有不少人以為是運用視聽科技媒體的「多媒體教學」;等到瞭解媒體是指廣播、報紙、雜誌、電視、電影、網路等「一切傳遞訊息的載體」時,又覺得那些大多不關學校課堂的事。然而,媒體可說是第二個學校,學生在媒體學習的時間恐怕超過學校,媒體儼然成為學校以外獲得知識的最重要管道;若忽略媒體素養,等於放任有的沒的」不設防的恣意影響學生

u  近用媒體需要練習
                 在媒體素養的內涵中,「近用媒體」可說是綜合的表現,植基於對媒體訊息的瞭解與思辨、反思閱聽人的意義,以及分析媒體的產製後,更進一步展現的公民行動。它包括「接近媒體」和「使用媒體」,是重要的人權之一,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當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還要能運用媒體傳播訊息,表達意見。而這一切,是需要練習的。

u  具體實踐說難不難
               在學校有許多創意教學或活動,有些若能從近用媒體的角度切入,就能讓教學的內涵益增豐厚,同時也能促進媒體素養。試就以下三種學校常見的教學活動,如何轉化成近用媒體的示例

一、出版班報  反映現象分析建議
                 學習報紙編排的元素,創立屬於自己的班報,對家長、其他班級,甚至全校、社區發行,不論豪華出版或陽春印刷,都十分可貴。不過,若僅將學習成果和活動報導編排成報刊形式,那麼離媒體素養還有一些距離;如能關注公眾議題,加以分析並把主張傳達出來,那就稱得上近用媒體了。
                 筆者曾看過一份國小學生的「小組報」,他們想知道班級同學下課十分鐘做些什麼事,於是做了全班調查,發現男生前三名依序是槍戰、打籃球、煩人;女生則是聊天、閒晃、上廁所,十分有意思。到此雖已具有近用媒體的雛形,若能進一步對調查結果分析原因、表達意見、提出建議,那麼就是近用媒體的實踐了。

二、拍照攝影  街頭觀察記錄感受
                 照片會說話,照片的影響力有時更甚於文字,就像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作品,張張都能觸動讀者。而學校常舉辦攝影比賽,老師也常出攝影作業,這可是傳達訊息重要的載體呢。
                 筆者服務的國語實小,教師帶領學生街拍,先請地方耆老解說,接著拍攝城南的街弄巷道、建築景觀,目的不僅聚焦在藝術的展現,更要透過鏡頭捕捉美與不美,勾勒城南一隅的面貌,並思考如何將不美改造成美。老師最後以策展的方式,輔以藝術手法呈現在地主題,表達了學生對都市景觀的關心,這也是近用媒體的實踐。

三、製作影片  採訪報導提出反思
                 拜科技發展之賜,製作影片表達主張已經不是困難的事,不論是製作影片的軟體、播放影片的管道,較之以往更為便利快速。
                 筆者承辦臺北市教育局「我是小主播」比賽迄今已八年,每年吸引不少隊伍參賽,佳作頻出可圈可點,但也觀察到學生受媒體影響,例如化身成名嘴誇張演出、螢幕上下左右跑馬燈跑不停、調查訪問斷章取義等,有違媒體客觀公正的初衷。
                 多年前蘭嶼國中學生製作了一支短片:「學校為什麼不能是這個樣子呢?」呈現學生上課無聊發呆搗蛋,反思自然課為什麼不和自然親近?為什麼老人家只憑刀斧可以造出拼板舟?沒讀書還不是很厲害!這支影片經過多年仍令筆者難忘,沒有精緻的錄影製片技巧,但透過影片傳達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意見與心聲,可說是近用媒體的典範之一。足見製作影音的能力不是重點,引導學生省思製作的過程才是關鍵。

小結

        近用媒體的方式當然不只上述一端,製作廣播節目、成立網路社群推播、監督媒體反映意見……等,都是具體實踐之道。值十二年國教強調素養導向,回到生活情境脈絡中學習,近用媒體絕對值得關心教育的夥伴共同努力。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1061202兒童近用媒體的實踐@國語日報

舉辦多年的臺北市我是小主播比賽,是以媒體素養為出發點舉辦的比賽。
人民有接近、使用媒體的權利,不被少數壟斷;學生也可以學習如何"恰如其分"的運用這個權利,表達主張。

106.12.2國語日報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不可錯過的五首大提琴傑作

106/11/25在一家充滿藝文風的餐廳發現許多早期的古典音樂雜誌----《樂覽》。
本文「不可錯過的五首大提琴傑作」,會是哪五首呢?
我們開始猜: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結果都摃龜,揭曉如下:
1.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2.柴可夫斯基洛可可變奏主題曲
3.布魯赫的晚禱
4.蕭邦G大提琴奏鳴曲
5.舒伯特琶音琴(阿貝鳩尼)奏鳴曲
這5首曲子,我竟然只聽過1.5首,嚇!

當然,每個人心中都有自認「不可錯過」的曲子;不過我特別關心本文,是因為作者崔光宙先生,這位知名的樂評人,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也是我在中國哲學與美學領域啟蒙的恩師。好多年沒見面了.....
106/12/2周末上午就用這五首展開一天,戴上高級耳機聽,效果相當好。聽了比較有心得的,先記下

  1. 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非常好聽,充滿波希米亞的傷感,有人稱之為「鄉愁之歌」當法國號吹出優美旋律時,令人動容我聽了羅斯托波維奇和杜普蕾的版本,這兩位是師生關係,演奏風格不同,都是極品
  2. 布魯赫的晚禱旋律是猶太教晚禱贖罪時在教堂裡所唱的聖歌,虔誠又甜美,聖潔又感傷。曲子不長,許多大提琴演奏都有這個曲目。我聽了麥斯基的版本,2009年八八水災時,麥斯基來台演奏此曲,撫慰臺灣人民低迷的情緒。
  3. 舒伯特琶音琴(阿貝鳩尼)奏鳴曲琶音琴」三字令人費解,原來它是吉他和大提琴的混合體, 直接音譯Arpeggione為阿貝鳩尼可能較為恰當。崔老師說這首曲子笑淚兩相忘」,我還體會不出來,但聽羅斯托波維奇和布列頓兩大巨星合奏,就是一大享受。

『火燒雲』觀課心得106.11.24

日前應邀到嘉大附小參加『兩岸四地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主持澳門教師教學場次的研討,雖來去匆匆,但收穫多多。略述如下以為記:
澳門兩位老師以蕭紅的『火燒雲』為文本,連續兩節80分鐘教學。
  • 1)上課第一句問:「火燒雲」三個字,你對哪個字最有感覺?這種「直攻」的問法,讓學生一開始就必須交出腦袋,不能耍廢。
  • 2)十分重視朗讀,強調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兩節課頻頻出現:「讀正確了嗎?」「這位同學朗讀有什麼優點?」「怎樣讀出『馬變得更大』的感覺?」此有別於臺灣一般課堂,以朗讀促進閱讀理解,值得學習。
  • 3)以「變成馬」這一段深度引導,理清寫作手法。此段共有5句,老師問:「你對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學生的發現的順序依次是④(馬變大了)、①(馬出現了)、⑤(馬不見了)。等學生都無話要說了,老師再補充②(馬的姿態)。這種引導方式,將思考權放給學生,比起老師直接講解,效果更佳。
  • 4)將「變成馬」這段的發現,類推到其他「變狗」「變獅子」的段落,最後歸納出一套作者寫景的手法,學生依此手法仿寫新的段落,達到「讀寫連結」的目標。
火燒雲課文第一頁
火燒雲課文第二頁

火燒雲課文第三頁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裴哥雷西的「聖母悼歌」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很少聽這類的音樂,因為列居本次維也納少年合唱團來台的演唱曲目中,故找出來聽聽看。
「聖母悼歌」(Stabat Mater,意謂「佇立的母親」)是13世紀天主教會聖歌之一,屬於極為動人心弦的一首,描述瑪利亞感受兒子被釘在十字架時,極度的悲痛。
圖像裡可能有1 人中世紀以來,據說有600位以上的作曲家為這詩歌譜曲,除了裴哥雷西外,還包括韋瓦第,海頓,羅西尼、德弗乍克等大作曲家。裴哥雷西的版本悲傷又優美,女高音的旋律壓制著情感,不讓悲痛湧泉而出,故而讓哀戚更加結哽滯胸。
作曲家裴哥雷西(1710 - 1736)又是另一個故事。他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因肺結核健康惡化,改創作宗教音樂,療養期間完成「聖母悼歌」P77,不久就逝世,享年26歲。
嗚~,想來他的母親那時也如瑪利亞一般哀痛吧。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1061106 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國家音樂廳

百聞不如一見,被譽為最悠久、最著名、最美好的維也納少年合唱團來台演唱(這次是舒伯特團)。託朋友的福,得到玉山銀行贊助的貴賓券,國家音樂廳第五排正中間,極佳的座位,好到不行,邀郁琦一起來聽。
指揮是奧立維.史戴希,合唱團成員只有24個男孩,金髮藍眼、黑髮黃膚都有,甚至有幾位團員以發音精確的華語向觀眾介紹:「上半場的節目即將開始,歡迎您的收聽……。」
上半場以聖詩為主,也演唱莫札特、孟德爾頌、羅西尼、德布西、韓德爾等音樂家的作品,用天籟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下半場曲目較為活潑,演出形式也充滿變化。包括選自「歌舞線上」的「獨一無二」、蓋希文的「夏日時光」、奧地利的「拍手歌」,以及入境隨俗的「感恩的心」「祈禱」。最終以堪稱奧地利「地下國歌」的「藍色多瑙河」作收,非常精彩。
安可曲有兩首,當第二首唱出「滿山春色,美麗好遊賞,第一相好水底的鴛鴦……」時,全場報以熱烈掌聲,阿兜仔唱台語歌的感覺,真是誠意十足了。
就演唱來說,令我佩服的是,每個男孩、任何一位,隨便張個口,就能發出天使般的聲音;嘴巴也沒張多大,不見肚子縮腹,也沒有睜大眼睛飆高音的模樣……,只是像平時說話般的自然,天籟就產生了。(奇,他們的年齡也該變聲了……)
附帶收穫是,從邀請卡得知玉山銀行董事長原來是學長曾國烈。剛任教職時租屋在他隔壁,受過學長照顧;中場休息時間開心相認,倏忽已過30年。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聽海頓《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心得

今天有點辛苦,用音樂平衡自己的辛勞
聽了海頓《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分別是杜普蕾、瓦列芙斯卡、羅斯托波維契等大提琴家演奏的版本。C大調的旋律有走在康莊大道的感覺,整個曲子洋溢著明亮的色澤、燦爛的風采,好像天空中沒有半片陰霾。
全曲共三個樂章,其中第二樂章旋律優雅,靜謐安詳,大提琴的長弓樂句,可以讓聽者忍不住深呼吸;第三樂章的甚快板更是歡暢淋漓,根本是炫技曲,最後一個音結束時,即使光聽音響也會想站起來鼓掌。
三位大提琴家的演奏都相當好聽,相較於另兩位女性音樂家的演奏,羅斯托波維契第一樂章的中板就用偏快的速度演奏,弓壓弦的力道似乎較有強度,速度感中再細聽每個音符,精緻又乾淨,乾脆又自信。
杜普蕾的演奏,給我一種華麗的感覺,音符像波浪上下輕搖,令人沉醉。錄音中還可聽見杜普蕾賣力演奏的輕喘、碰到琴身的聲音,真感謝錄音技術的進步,保存了大師不朽的軌跡。
下面的影片是羅斯托波維契的演奏,小澤征爾指揮。看老波波出神入化的演奏,真的會感動呀~~(拍手)
第一樂章 https://goo.gl/ASEo2i
第二樂章 https://goo.gl/jQMYnW
第三樂章 https://goo.gl/C2xEga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國慶連假第三曲:拉赫曼尼諾夫: 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9

#大提與鋼琴並駕
#感受一下俄式浪漫

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拉赫曼尼諾夫
拉赫曼尼諾夫最有名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簡稱「拉二」,是我最著迷的、也是「聽飽聽爛」的曲子之一。而這首「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與拉二創作相隔僅僅兩個月,因此有些鋼琴的樂段頗有拉二的味道,華麗多情,配上大提琴豐富的語言,顯出一種悶騷的奔放(還是奔放的悶騷?)

若是拿來跟拉二相比,拉二有種掏盡心肺、難以自持的耽溺;而大提琴奏鳴曲在情感上似乎較為內斂,但仍掩不住拉氏的情深意濃。
拉赫曼尼諾夫是偉大的鋼琴家,鋼琴演奏難度非常高,雖然是大提琴奏鳴曲,但鋼琴的表現比例也很高,絕不是綠葉之姿。

推薦美國大提琴家Lynn Harrell和王羽佳鋼琴版本,他們忘年的搭配,構成很奇妙的畫面。尤其大多數的演奏影片多聚焦在大提琴,很少刻意拍攝鋼琴,一定是因為王羽佳的美背,才多給了鋼琴一支鏡頭。 https://goo.gl/kJTirL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國慶連假第二曲:普羅高菲夫/C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19


1945年普羅高菲夫登上Time雜誌
此曲我花了較久時間才漸漸進入狀況,有些古怪的樂段聽著不習慣,但透過網路搜尋,發現以此為主題的論文相當多,似乎大有看頭。繼而找幾支演奏影片輔助,邊看大提琴的拉弓和指法,邊注意鋼琴和大提的合作默契,才稍稍跟上。

這支樂曲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有二,一是普羅高菲夫在史達林政權打壓下的創作歷程;二是此曲是為了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Rostropovich而寫,1950年公開演奏時由RostropovichRichter李斯特兩大巨星合作,絕對是閃閃發光。 https://goo.gl/HuDKv3


看影片時也有一些小發現:大提演奏相當辛苦,彈、撥、拍、掃、滑、搖,各種演奏方式都有,沒有搭配影片的話太可惜;另外在1825秒處演奏家拿出一個玩意兒套在琴橋上,查了資料才知那叫弱音器,是為了削減音量或改變音色用的。總之,大提琴家拉完一曲,已是汗水淋漓。 https://goo.gl/oUFZNr

最後,我覺得普羅高菲夫性格應該很衝突,粗獷和抒情炒成一鍋,時而出現的不和諧音常常打斷你的陶醉,是個傳奇的作曲家,連過世都和打壓他的史達林同年同月同日,巧合到不可思議。

國慶連假第一曲:史特拉文斯基 /義大利組曲

#對於古典音樂
2007年發行的烏克蘭郵票
票面為史特拉文斯基

這首曲子很容易記住,旋律性較強,好聽。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小提+鋼琴」和「大提+鋼琴」不同組合的演奏,各有風味,我個人喜歡大提版本多一點。它們的前身都是來自芭蕾舞劇《普欽奈拉》,是史特拉文斯基從當中挑選若干段落加以改編的。
  • ★「大提+鋼琴」:這個版本我覺得滿不錯,年輕的大提琴家和長得太高的鋼琴家,畫面好看又有趣。 https://goo.gl/qbyj5n
  • ★「小提+鋼琴」:帕爾曼的演奏當然不能錯過,小提在他手上真有「人琴一體」的境界。 https://goo.gl/7PCiPd

之所以稱為「義大利組曲」,跟義大利並沒有關係,而是因為這個得意作品《普欽奈拉》是改編裴高雷西 (Pergolesi)的音樂,而 Pergolesi是義大利人。
本來覺得這命名理由真無聊,後來想想,如果我有個什麼不錯的作品,值得獻給誰,那麼的確有可能以對方的家鄉為之命名。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106/9/25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音樂會後記

像跟交往多年的筆友/網友初次見面,明明很熟了,還是要確認一下

我的位置
面向舞台右側,13排,還算不錯。由於靠近低音大提琴,每次大提撥弦時,清晰立體,就像挑撥我的動脈,心房也跟著顫動。
許多聽眾都盛裝出席,在我前座的女士頭上有羽毛飾品,羽毛又高又會晃動,倒有些干擾。
第一個音符
法國號一吹出,我就笑了,原來這才是百萬音響等級聽的感覺呀,我家的小喇叭哪聽得出小提琴的弱音層次、還有長笛像精靈赤腳的跳躍聲。(韋伯的《奧伯龍》序曲 )https://goo.gl/LZXWyo
練琴練體力
小提琴家侯以嘉身穿黃色禮服,蹬雙銀白高跟鞋,一頭烏黑的長髮披肩。演奏投入時,她會屈膝、下腰、甩髮,果真是「有演有奏」。小提琴solo時,幾乎都是炫技的表現,不論拉弓壓弦都是很耗體力的,我注意到她露出的上臂,光澤下看得出紋理線條,呵,根本不會有蝴蝶袖的問題。
樓台和誰相會
欣賞「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時,我發現大約在1610秒處開始,小提琴侯以嘉和二提首席「對拉」,其聲嗚嗚,如怨如慕,是我平時聽CD時沒注意到的。
回家後查了一些影片,發現這一樂段應是英台抗婚後的「樓台相會」,看到的幾乎都是「小提v.s.大提」,但指揮卻以二提代替大提,亦即「小提v.s.二提」,與常見的樂團表現不同。
多查了幾部影片後,都是大提、大提、大提….,我開始懷疑自己在現場是不是看錯啦 ! (二提首席是位風度翩翩的歪果帥哥,的確有可能看錯重點)
附上小提琴呂思清和讀賣日本交響樂團演出的版本,有樂段解說。15:42起就是本文所指的樂段。https://goo.gl/HsdHwV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音樂會前的預習

英國皇家管弦樂團
算是給自己辛苦好久的禮物----購票去聽音樂會,明晚。
接觸古典音樂的年資尚淺,也僅用五千元不到的廉價音響湊合著聽。這樣說,好像在嫌棄我的音響;事實上,自從不用筆電、桌機聽音樂以後,簡直就像「魚爬上岸」般的大幅改寫耳朵的享受。偶爾有機會聽一、二十萬音響的輸出,音符顆顆飽滿細膩厚實滾出來的感覺,當然遠超過我的檔次……不過目前我還相當滿意我那兩組迷你小音響。
為了明天的音樂會,我提早三個禮拜開始聽演奏曲目----聽熟聽爛,然後在現場演奏時聽出個所以然----我是這麼想的。

1.     第一首是Weber的《奧伯龍》序曲,一開始由法國號高雅慢板的吹奏,小提琴若有似無的回應著,有種晨喚的感覺;曲子最終以明亮的歡樂作收,全長約10分鐘,果然適合拿來當演奏會的「開場曲」。
2.     第二首是陳鋼和何占豪作曲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兩位1958年創作時,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呢。我常聽西崎崇子演奏的版本,低音提琴版本(魏詠蕎演奏)也很好聽。除此之外,呂思清和李雲迪的「小提琴V.S.鋼琴」版,雖無樂團,但曲調仍揪心88歲鋼琴家巫漪麗獨奏的影片在網路上廣傳陳子涵的柳琴協奏曲少了悲傷,多了閨情,也值得一聽
3.     第三首是聖桑的前奏與隨想輪旋曲9分鐘的小品。我聽的是鄭京和版本,大約在740秒的地方有一段很有趣的演奏,像是小提琴和樂團互嗆(老鼠和傑利貓的味道)。小提琴拉了幾小節,整個樂團也用同樣旋律回敬;小提琴瞬間收斂,退遠一點再演奏……這些都是我胡扯,但樂趣卻十足。
4.     最後是Dvořák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據說是在台灣音樂會演出次數第一名的交響曲,簡直要從古典走入通俗市場了。我聽的版本有卡拉揚、華爾特、庫貝利克等指揮,而眾人最熟的樂段就是「念故鄉」,是學校常出現的的上下課鐘聲。

噹噹噹,預習作業結束,下課。
門票很貴,若不好好做個功課,豈不浪費了……! 我這小氣鬼呀 !

音樂會資訊
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國家音樂廳1060925
指揮:約翰.尼爾森(John Nelson)
小提琴:侯以嘉
以「神祕東方」為主題,演出曲目:

  •  1.     Weber:《奧伯龍》序曲(Overture to Oberon)
  • 2.     陳鋼/何占豪: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 3.     Saint-Saëns:前奏與隨想輪旋曲(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 4.     Dvořák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Symphony No. 9 in E minor,From the New World)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那個爬在「一」上的小孩快給我下來……


小一你好 再版封面

《小一,你好》自2000年出版至今,歷經二十幾刷,是繼《笑傲班級》之後,另一本受到歡迎的班級經營書籍。許多讀者反映這兩本書很實用!」
   的確。這兩本書一開始就走實用路線,使盡洪荒之力把經營班級可能的「細節」、「細細節」和「細細細節」都寫進來。十幾年過去了,沒想到書仍沒「退流行」,一直被當成教戰守則似的陪伴第一線老師。

   聽到本書要再版的消息,我重新一字一句的檢視、修改、補充,事隔多年再看自己的作品,竟有一種居高俯視的奇妙感覺,除了看文字內容,也鑽進當年寫書的心意,想更明確的表達這本書的角度和核心。

   我願意這麼說「本書說到底,就是要認清你的對象!」

   對象當然是小一呀!
  
 沒錯。那麼做為小一的老師,就得對「小一」有所洞悉。
   小一孩子剛脫離「教養並重」的幼兒園,進入「教大於養」的小學階段,生活適應上較難一步到位,「先扶、後牽、再放」的歷程必須更為細膩。這個時候,設法讓孩子喜歡上學,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小一孩子年僅六歲餘,對遵守規定不那麼理所當然,也不清楚為什麼不能在教室走來走去,即使像上下課壁壘分明這檔事,也完全是新的學習。這個時候,建立常規是需要高度技巧的。
 小一孩子幾乎是上學以後才開始學團體生活,根據內政部資料,臺灣2016年的總生育率僅1,170‰,意謂著在入學前多數孩子缺乏和同儕磨合的練習,當然也還不太意識到哪些行為白目,哪些行為受人歡迎。
 小一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用「割席分坐」的故事比喻,在班上,像「讀如故」的管寧不會太多,放下書本看熱鬧的華歆到是不少。如何動靜合宜的穿插設計教學活動,考驗老師有多瞭解這個年紀的孩子。
    
除了小一孩子,猜對了,對象還包括家長。

每年開學迎接新生,發現陪同的家人一年比一年多,參與學校事務的家長比例也逐漸提高,「母姊會」的名詞老早就走入歷史,不論爸爸或媽媽到學校走動走動已是常態。
這表示,教室很難關起來自耕農式的孤軍奮鬥,把家長視為教育合夥人的心態必須儘早建立。「取得家長信任」,幾乎是當代教師公認班經成功的首要條件。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生育第1胎的生母平均年齡由2005年的27.7歲,逐年增加至2016年的30.6歲。少子化加上生育年齡提高,可以預期老師面對的將會是「高關注子女教育」且有「相當社會歷練」的家長----當然,學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趨勢大抵是朝這樣發展的。
過去以考試成績篩選人才的觀念已經式微,少子化的時代沒有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被「篩掉」,老師為孩子搭建各式各樣的舞台,便是多元展能的具體實踐,也是回應家長的殷殷期盼;家長普遍比以前更願意投入子女教育,這股力量老師要能「接住、接好」,搓揉成手中的能量球,一起發光發熱。
   
   《小一,你好》和《笑傲班級》兩本姊妹作,截至目前,已有約40篇臺灣碩博士論文做為參考文獻。很感謝初版以來各界讀者的鼓勵,但願在實用的班經招式中,也能練得純青綿韌的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