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閱讀-獎勵-分享」金三角 學校獎勵制度再升級


1071128國語日報第13版
    為了激勵學生閱讀,許多學校都設計了別出心裁的獎勵制度,最常見的就是「累積晉級」,例如閱讀一定數量的書籍,就可以獲得「小學士、小碩士、小博士」之類的榮譽,有些學校還會籌編經費送獎品。
    設計獎勵制度的立意是好的,但這些年筆者走訪多校,卻也發現若干問題:
       一、 獎勵反客為主,閱讀貪走巧門:有些學生為獲得獎勵,以快速累積閱讀量為目標,出現ㄧ些取巧作法,如專挑文字量少的書籍或囫圇吞棗,使獎勵的美意大打折扣。不少學校注意到這個現象,在積點的設計上增加了一些門檻,不過本質上仍然圍繞「讀越多,獎越多」的概念。
       二、制式獎勵辦法,難以吸引學生:許多師長都承認,獎勵制度最捧場的就是中低年級的學生,高年級往往是鐵板一塊,活動熱度一過就興致缺缺;筆者甚至觀察到:越容易得獎的設計,高年級學生越不想「玩」,因為那正暗示閱讀這件事不會太有趣,否則為什麼要用那麼多誘餌吸引大家呢?
       三、我讀顧自我樂,閱讀與卿何干:另一個現象恰恰相反,許多喜愛閱讀的大孩子,常常不在乎這些獎勵,他們在閱讀中得到樂趣,外在的獎勵在他們身上顯得多餘,如果還要配合辦法中的種種規定(如撰寫學習單、心得報告),那麼更會讓大孩子們索性拒絕,自闢蹊徑。


    儘管如此,學校獎勵制度對全校性的閱讀推動仍具有一定功效,尤其對正處於建立價值觀、培養好習慣的孩童來說更有必要。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提高獎勵的CP值呢?筆者試著提出「閱讀--獎勵--分享」金三角模式,供學校師長參酌
「閱讀--獎勵--分享」金三角模式
一、激勵廣泛閱讀  涵括各類文章
    純粹以量取勝是最陽春的獎勵方式,容易誤導學生湊數量拚點數。學校應集思廣益,激勵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文本,不但可拓展學生視野,也能幫助學生探索興趣。所謂各類文本,包括不同領域(如文學、科學、歷史)、不同文類(如詩歌、散文、小說)、不同載具(如紙本、數位)、不同語文(如中文、英文),目前已有不少學校在獎勵制度中加入一些關卡,得獎任務變難,反而能產生學生挑戰的欲望,讓獎勵制度更有意義。

二、物質獎勵為先  精神獎勵接棒
    學生參加閱讀獎勵制度初期,以物質性獎勵為誘因,一開始降低門檻,便於建立學生成就感;接著應提升獎勵層次,讓精神獎勵接棒。筆者服務的學校,學生累積閱讀點數100200點,均可換取獎品;但累積達400點可獲圖書館VIP卡一張(享有特殊禮遇),至600800點可分別擔任小館員、行動書車長。1000點是最高榮譽,可和校長一起邊喝下午茶邊聊書。事實證明,學生確實會因這樣的設計追求更高榮譽,更在意精神層面的鼓舞。

三、賦予分享責任  促進閱讀滾動
    獎勵是手段,不是閱讀的終點。獲得獎勵的學生把豐沛的閱讀能量分享出來,帶動同儕閱讀風氣,也重新反芻自身閱讀所得,可說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再以前述為例,擁有圖書館VIP卡的學生,可選一天中午帶兩位好友到圖書室享受閱讀樂趣;擔任行動書車長者,有權利選擇書車上要出借的書籍;獲得最高榮譽的小館長,要在圖書館成立一個月專區,推薦私房好書。分享的方式不難,但加了服務與責任,榮譽感十足。

    學校所有推動閱讀措施,無非是希望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PIRLS閱讀素養的定義包括:
1.由閱讀獲得樂趣。
2.閱讀各式各樣的文章。
3.從閱讀中建構出意義。
4.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筆者嘗試用十六個字概括「喜歡閱讀、廣泛閱讀、學會閱讀、分享閱讀」。學校閱讀獎勵制度如果設計得宜,幾乎可促進其中「喜歡閱讀、廣泛閱讀、分享閱讀」三項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