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實踐媒體近用權 辦報攝影表達意見


        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的內涵強調素養導向揭櫫了核心素養三大面向九大項目,其地位有如整個總綱的燈塔,引領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三面九項中有一項為「科技素養與媒體素養」本文擬聚焦「媒體素養」,提出兒童如何近用媒體、如何融入教學。
全文刊登於106.12.20國語日報


u  媒體素養有多重要?
                 初次聽到「媒體素養」時,有不少人以為是運用視聽科技媒體的「多媒體教學」;等到瞭解媒體是指廣播、報紙、雜誌、電視、電影、網路等「一切傳遞訊息的載體」時,又覺得那些大多不關學校課堂的事。然而,媒體可說是第二個學校,學生在媒體學習的時間恐怕超過學校,媒體儼然成為學校以外獲得知識的最重要管道;若忽略媒體素養,等於放任有的沒的」不設防的恣意影響學生

u  近用媒體需要練習
                 在媒體素養的內涵中,「近用媒體」可說是綜合的表現,植基於對媒體訊息的瞭解與思辨、反思閱聽人的意義,以及分析媒體的產製後,更進一步展現的公民行動。它包括「接近媒體」和「使用媒體」,是重要的人權之一,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當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還要能運用媒體傳播訊息,表達意見。而這一切,是需要練習的。

u  具體實踐說難不難
               在學校有許多創意教學或活動,有些若能從近用媒體的角度切入,就能讓教學的內涵益增豐厚,同時也能促進媒體素養。試就以下三種學校常見的教學活動,如何轉化成近用媒體的示例

一、出版班報  反映現象分析建議
                 學習報紙編排的元素,創立屬於自己的班報,對家長、其他班級,甚至全校、社區發行,不論豪華出版或陽春印刷,都十分可貴。不過,若僅將學習成果和活動報導編排成報刊形式,那麼離媒體素養還有一些距離;如能關注公眾議題,加以分析並把主張傳達出來,那就稱得上近用媒體了。
                 筆者曾看過一份國小學生的「小組報」,他們想知道班級同學下課十分鐘做些什麼事,於是做了全班調查,發現男生前三名依序是槍戰、打籃球、煩人;女生則是聊天、閒晃、上廁所,十分有意思。到此雖已具有近用媒體的雛形,若能進一步對調查結果分析原因、表達意見、提出建議,那麼就是近用媒體的實踐了。

二、拍照攝影  街頭觀察記錄感受
                 照片會說話,照片的影響力有時更甚於文字,就像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作品,張張都能觸動讀者。而學校常舉辦攝影比賽,老師也常出攝影作業,這可是傳達訊息重要的載體呢。
                 筆者服務的國語實小,教師帶領學生街拍,先請地方耆老解說,接著拍攝城南的街弄巷道、建築景觀,目的不僅聚焦在藝術的展現,更要透過鏡頭捕捉美與不美,勾勒城南一隅的面貌,並思考如何將不美改造成美。老師最後以策展的方式,輔以藝術手法呈現在地主題,表達了學生對都市景觀的關心,這也是近用媒體的實踐。

三、製作影片  採訪報導提出反思
                 拜科技發展之賜,製作影片表達主張已經不是困難的事,不論是製作影片的軟體、播放影片的管道,較之以往更為便利快速。
                 筆者承辦臺北市教育局「我是小主播」比賽迄今已八年,每年吸引不少隊伍參賽,佳作頻出可圈可點,但也觀察到學生受媒體影響,例如化身成名嘴誇張演出、螢幕上下左右跑馬燈跑不停、調查訪問斷章取義等,有違媒體客觀公正的初衷。
                 多年前蘭嶼國中學生製作了一支短片:「學校為什麼不能是這個樣子呢?」呈現學生上課無聊發呆搗蛋,反思自然課為什麼不和自然親近?為什麼老人家只憑刀斧可以造出拼板舟?沒讀書還不是很厲害!這支影片經過多年仍令筆者難忘,沒有精緻的錄影製片技巧,但透過影片傳達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意見與心聲,可說是近用媒體的典範之一。足見製作影音的能力不是重點,引導學生省思製作的過程才是關鍵。

小結

        近用媒體的方式當然不只上述一端,製作廣播節目、成立網路社群推播、監督媒體反映意見……等,都是具體實踐之道。值十二年國教強調素養導向,回到生活情境脈絡中學習,近用媒體絕對值得關心教育的夥伴共同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