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歌劇魅影》

 如果,一生必看一次的音樂劇是《歌劇魅影》,那麼我真運氣,至今已看了兩次。

1996年《歌劇魅影》首次在香港演出,全港到處都是這齣「天下第一劇」的文宣,旅行業者順勢推出含音樂劇門票在內的旅遊行程,吸引許多台灣人前往一睹風采。當時我恰好在香港,附庸風雅也訂了門票,但只剩下貴森森的特區,每張大約3600元台幣。
入場後發現竟是第一排正中間,可以看到舞台下方黑色布幔裡的樂團演奏,心中暗自竊喜:「賺到了。」但正式演出後看得十分辛苦,因我對劇情不熟,不知他們在唱甚麼,必須仰賴兩旁的投影字幕;眼睛要看字幕、又要看舞台,有時還會被樂團吸引,仰著頭左看右看……大約半小時就眼花頸酸。
不過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歌劇魅影》舞台的目眩神迷,加上全劇反覆出現的旋律,還有永不退燒的愛情、懸疑的故事,難怪能成為擄獲全球眾多「魅迷」的長壽劇。
睽違24年後,11月26日在小巨蛋演出,我再度進場感受《歌劇魅影》的魔力,這次的座位在一樓特區偏右。

2020歌劇魅影在台北

雖然我對此劇已經十分熟悉,但演出以後還是忍不住會張望兩旁的投影布幕。
原因一:舞台縱深長,寬度似乎不夠,偏右的座位某些角度會看不到 (這也可能是受限於小巨蛋的使用功能,本來就不是為戲劇設計的)。
原因二:現在的攝影投影畫質實在太好了,投影機不只打出字幕,還能呈現舞台上更細微的演出。
加上:熱鬧處極盡華麗、隱密處極盡幽微……於是,我又看得眼花頸酸了。

水晶燈墜下是重要橋段,2006年台北演出時因發生故障沒有下墜,引發觀眾不滿,後來舉辦見面會彌補觀眾損失。這次演出有如期下墜,中場休息時,水晶燈再緩緩升上,吸引許多觀眾照相留念。

本次《歌劇魅影》登「台」,話題之一是拿下小巨蛋近三週的檔期,從11/19~12/9總計開演22場,真的沒幾齣戲比得過了。其次,這是全球唯一沒有受到疫情影響如期演出的,自然也備受矚目。
再來就是飾演女主角「克莉絲汀」的卡莉‧安‧沃爾希(Kaley Ann Voorhees),才20歲,是史上最年輕的「克莉絲汀」。
對我而言,最動人的歌聲,是克莉絲汀在魅影指導下飆高音的段落,還有魅影對克莉絲汀如泣如訴的請求與告白;最後,#愛戰勝了悲劇,魅影從胸口心口掏出來的歌聲,真的會讓人掉眼淚。
「文茜世界周報」2011年曾為《歌劇魅影》做過專題報導,能幫助大家快速認識這支偉大的作品。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盡孝的滋味

2021/3/18中午參加了《盡孝的滋味》試片會,本片預計4/1正式上映,這個日期容易聯想到以前四月是所謂的「教孝月」,但「孝」字已逐漸退流行,當我們說「孝子」「孝女」時,通常都是父母對子女孝順的自我解嘲。那麼,歌頌「孝」的影片還會有市場嗎?
這是一部韓國紀錄片,真人真事,主角是有流浪名廚之稱的林祉鎬。 這位名廚的本事有如神農氏、又如李時珍,他擅長將大自然入菜,不但養生,也兼具食療效果,更端上正式的宴席,吸引國內外廚師向他學藝。不僅如此,他對食材都抱著尊敬的心,禮讚一草一木。
林祉鎬一生為人做菜,但心中遺憾未能替自己的生母、養母煮一頓餐。他12歲離家尋母,在旅程結束前才得知生母早在他3歲時就因車禍死去,養母更在他離家期間病逝,讓他耿耿於懷。而後他在智異山(韓國第二高山)與一位名喚「金順圭」的老母親一見如故,她為他煮湯祛寒,喚起他的童年記憶,金順圭於是成為他的義母。
林祉鎬孝敬義母如親生母親,一直到7年後金順圭過世。他為兌現幫義母舉辦95歲壽宴的承諾,72小時連續烹飪,端出象徵佛教108種生命苦痛的108道菜,撫慰一心想盡孝母親的遺憾。這一段,看得觀眾熱淚盈眶,啜泣難忍。 為了拍攝他周遊各地、浪跡天涯,導演花了十年的時間跟隨名廚的腳步,踏遍高山、海洋、田野、山谷和極惡雪地。不得不讚美韓國的影視產業,這部紀錄片用「真善美」三字形容毫不為過。(試片會就在西門町真善美戲院呢!)
 

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身為當事人對胡紅梅抄襲事件的三點回應


身為當事人對胡紅梅抄襲事件的三點回應
臺灣 林玫伶
2020.3.16

    深圳名師胡紅梅抄襲事件被揭露至今已三週了,我做為當事人之一,已全權委託幼獅文化公司處理並於39日發布聲明,詳見https://reurl.cc/xZ07zV
    整個事件如雪球般越滾越大,也激起社會大眾對抄襲、名師等議題廣泛的討論,其中有多篇賢達擲地有聲的評論,可謂仗義執言、振聾發聵
    由於事件始末網路上信息已相當完整,此處不再贅述,想瞭解來龍去脈者,不妨參考茅衛東老師整理的深圳名师抄袭事件,你想知道的基本都在这里了https://reurl.cc/qd80Gg
    以下僅針對胡老師抄襲我在2008年於幼獅出版的《假如要有學習單——學習單設計的原則與實例》一事,三點回應胡老師
第一,我也在學校服務,同樣也要照顧家庭,著書寫作經常得在半夜三更。偶而文思泉湧,也常思路困頓,需要反覆斟酌,字字琢磨;有時寫得不滿意,還得忍痛打掉重練。創作不是生產線上的裝配,這樣的歷程您能體會嗎?
第二,幼獅文化公司出版時恪遵法令,我的書中用來舉例示範學習單設計的書有四十幾本,每本書的封面都由幼獅一一取得授權才放入書中,以示慎重。這樣尊重作者與出版的態度,您能理解嗎?
第三,您抄襲我整本書,抄自序、抄目錄、抄每個章節的前言、抄內文、抄小叮嚀……,整把整把的抄,唯一沒抄的,就是原來的書名和作者,您把書名改成《兒童閱讀的導讀智慧》,把作者「林玫伶」改成「胡紅梅」。我好奇的是,連三歲小兒皆曰不可的事,您決定的時候究竟在想什麼
   
    這段期間,感謝許多朋友的關心和鼓勵,有些未曾謀面,非常感謝您們。此事件引發的廣大討論從某個層面來說也是好事,喚起大家對著作權、智慧權的關注,我認為可視作重要的分水嶺。雖然網路上偶有一些倒黑為白的掩護之言,但在真理面前,完全禁不起考驗。


左邊為胡紅梅2015年出版,右邊為本人2008年出版
兩書之版權頁對照


原版書的目錄

胡書的目錄

本人的自序


胡書的"自序"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讀經典,談情感

去年底(2018)臺北市教育局長官委託我以「從經典談情感」為主題,為1-6年級小學生選讀、導讀經典,並融入情感教育,作為今年(2019)性平教育推動的主軸。

為了這個任務,我查閱了許多書、請教博覽群書的朋友、跟輔諮背景的兒子討論辯證、性平團專家學者提供審閱意見……,我一邊設法完成任務,一邊卻也產生更多問題,在過程中不斷自我澄清或暫放心裡,慢慢追求答案。(有問題絕對是好事,學而不思則罔啊~)
  • 問題一︰什麼是經典?
  • 問題二︰為什麼要讀經典?
  • 問題三︰小學生看得懂經典嗎?
  • 問題四︰什麼是情感教育?
  • 問題五︰怎樣從經典中提煉情感教育的成分?
  • 問題六︰……

不論如何,一份建議的書單/篇目終於出爐,推薦原則有三︰
  • 具有經典地位的書籍/篇章
  • 依據兒童身心發展適齡推薦
  • 兼顧中西經典

接下來北市性平輔導團於2019年5月連續辦理五場增能研習,由我帶領各場次教師一起探索上面的眾多問題。(這種「規定參加」的研習,有些老師意願不是很高,我也得克服這項困難,讓老師覺得不會白來一趟……)

其實我主講還滿搞笑的,但這五個場次到最後,都有老師不約而同偷偷拭淚或紅了眼眶。研習的回饋意見也相當正向,撫慰了我長時間的案牘勞形。

之後,教育局又舉辦了「學生挑戰經典創意徵件比賽」,從學生作品來看,這份導讀的確發揮了功能,以下新聞報導可一窺學生本事,也不得不佩服指導老師教得真好。
以下提供推薦內容及教學資源,就教於大家。


推薦書單

低、中、高年級適讀6篇

灰姑娘 作者:夏爾·佩羅 推薦書目︰童話可以這樣看

小美人魚 作者:安徒生

醜小鴨 作者:安徒生

嫦娥奔月 作者:(傳說)

牛郎織女 作者:(傳說)

孝感動天/二十四孝 作者:元.郭居敬

中、高年級適讀8篇

第六至七章:初識蓓琪、兩小無猜/湯姆歷險記 作者:馬克吐溫

祕密花園 作者:法蘭西絲.巴納德 推薦文章︰大自然的療癒力量

長腿叔叔 作者:珍·韋伯斯特 推薦文章︰孤女奮鬥記

鐘樓怪人 作者:雨果 音樂劇開頭曲(注意歌詞)︰大教堂時代

鹿苑長春 作者:馬喬利·金蘭·勞玲絲

綠野仙蹤 作者:法蘭克.包姆 欣賞預告片︰3D綠野仙蹤

第25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

兒子的大玩偶 作者:黃春明 欣賞預告片︰兒子的大玩偶

高年級適讀8篇

傲慢與偏見 作者:珍·奧斯汀 欣賞女主角晨曦中閱讀(魅力所在)︰傲慢與偏見

羅密歐與茱麗葉 作者:莎士比亞 欣賞五月天版本(注意歌詞)︰羅密歐與茱麗葉

小婦人 作者:奧爾柯特 推薦文章︰平凡家庭燁燁生輝

簡愛 作者:夏綠蒂•白朗特 欣賞中文版預告片︰簡愛

背影 作者:朱自清 推薦書目︰經典課文教你寫作

暗戀桃花源 作者:表演工作坊 推薦書目︰暗戀桃花源

梁山伯與祝英台 作者:(民間傳說) 東方淒美音樂代表作(有標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目送 作者:龍應台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2019殷巴爾指揮TSO《馬勒第二交響曲》

今年音樂界的盛事,無疑是以色列指揮大師殷巴爾接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簡稱TSO),並演出他的招牌曲目馬勒交響曲
    →新聞連結 https://www.storm.mg/article/1081918

因呂正惠,對馬勒敬謝不敏

在此之前,受到呂正惠CD流浪記的影響,對馬勒的曲子有點排斥,聽都不聽。呂正惠在該書中的「馬勒拯救我於炎炎夏日」一文說
馬勒最大的長處是管弦樂極端華麗,像個天生大美人而又擅長作態,舉手投足,顧盼生姿,無一不迷人。而且旋律哀傷又優美,又甘又甜,像最好的水蜜桃,入口即化。而且這種旋律是長長的一整大段,A段完了聽B段,B段完了換C再回到AB,頂多稍微變化一下。……聽馬勒你可以隨時分神,隨時回來,因為每一段都很動人,而且每一段似乎都很熟悉。
呂正惠把馬勒的曲子形容成熱鬧、華麗、動人、不用動腦筋聽,適合悶熱的夏天欣賞,造成我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即使有許多馬勒的CD可聽,也總是下意識的避開。

因殷巴爾,開始認識馬勒

這次世界級的指揮老將殷巴爾入主TSO,對我來說,有如封面人物走進生活,心中非常期待。殷巴爾要演出馬勒交響曲,更是他的拿手菜,因為馬勒全集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而TSO能不能擔此重任,更是眾所矚目。
指揮大師殷巴爾(照片出自台北市政府)

殷巴爾指揮的馬勒全集為重要代表作

但我太不熟馬勒了,接觸古典樂時間又不長,馬勒二全曲約80分鐘,我這個金魚腦聽了後面就忘了前面,加上工作實在太忙了,實在無法一曲到底的欣賞,所以就自創「橫著聽」的方法第一樂章聽到滾瓜爛熟,再聽二三四樂章到熟透,最後聽終樂章。

聽過的版本,包括殷巴爾、布列茲、克倫培勒、蕭提、辛諾波里、柏恩斯坦等,以及阿巴多在琉森音樂節指揮的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MPuoOj5TIw&t=503s )
看影片是為了確認耳朵聽到的是怎樣的演出畫面,再輔以樂曲介紹,大概就有一點程度可以進音樂廳了。

音樂會前的準備工作: 聽各版本的馬勒二

不同的指揮詮釋起來果真有差異,克倫培勒的第一樂章殺氣騰騰暢快極了;柏恩斯坦把一樂章演奏得像慢板一樣,渾厚又帶著流動感,竟讓我大受感動。

馬勒×殷巴爾×衛武營

終於演出日到了,順便體會衛武營這個世界級的葡萄園式音樂廳效果,以朝聖的心情準備洗耳恭聽。

第一樂章,我的天啊

殷巴爾手勢一起,低音提琴拉鋸短促聲隨即竄出來,不,聲音是用悶的,不果斷、不俐落、不乾脆,沒有表現出顫慄的生死之問,我內心嘀咕了一下「還不如在家聽CD。」幸好不久漸入佳境,且越來越好,我也漸漸沉醉其中。

(這時,有人手機響了。OMG)😖

第一樂章可關注的樂段很多,不論是柔美夢幻的第二主題、詭異的輓歌,還是熾熱化的鈸鼓磅礡,都讓人聽得很爽。馬勒二的樂器編制大,各式各樣的樂器在舞臺上真令人目不暇給,尤其銅管樂器很多把,亮晃晃的,讓有複視問題的我根本來不及細看現在是誰在演奏。最後第一樂章在管木弦樂強力疾行而下的音階中收尾,留下磅、磅的尾韻,雖然過程中有一些銅管的音高似乎不夠到位,但也相當過癮了。

(指揮回座休息,合唱團進場,以呼應馬勒要求休息五分鐘轉折情緒的要求)
再度出場後就不再休息,83歲的殷巴爾展現他過人的體力,自嘆不如。

第二樂章,歇一下

受注目的部分是第二樂章的弦樂撥奏,非常可愛甜美,豎琴的加入和弦樂的旋律出現,果真舒適安詳,勾勒出理想中的人生。

第三樂章,魚兒螃蟹上場

第三樂章開頭的兩聲定音鼓,我在家聽時常會被嚇到,但這裡則敲得有點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稍微可惜了點。中間象徵各種魚群的各式樂器輪番上場,想像聖安東尼向魚佈道的樣子,還真好笑。

第四樂章,原光照耀

第四樂章的女中音娓娓唱出「噢!小紅玫瑰啊!」,隨即小號旋律進來,為此次評價甚高的一段。合唱的席位在樂團後方的樓上,女中音歌聲一出,真令我讚嘆衛武營的音響效果,有如站在妳前方不遠處唱「原光」聖詠。殷巴爾指揮要顧樓上、又要顧樓下,手勢大,沒有「八十肩」真是厲害。

終樂章,哭聲中復活

終樂章長達三四十分鐘,幾乎回顧了前面四個樂章。前面先是器樂演奏,當中為了營造來自荒野遠方的聲音,安排了若干法國號在廳外走廊與場內應和,效果還挺不錯。合唱團開始唱了,無比莊嚴的歌頌︰「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然後,一陣嬰孩的啜泣,接著哇哭了。OMGOMGOMG)😖😖😖

一開始太錯愕了,怎麼會有這種事。接下來我猜觀眾心情應該轉而憤怒,嬰兒哭著離場,臺上繼續復活。女高音的歌聲縹緲迴盪衛武營的空中,像天使一樣安撫火大又羞愧的聽眾「我將死亡,直至再生」。

最後人聲與鐘鼓齊鳴,熾熱又壯闊的火力全開,最後一聲結束,嗡嗡的殘響還在大廳環繞,不少人起立歡呼鼓掌。殷巴爾像個慈祥的老爺爺,周到的一一迎向各聲部,接受大家的掌聲。

樂曲罷了,衛武營周圍有如辦喜事般的一撮撮合照,想是為了紀念這難得的演出,這畢竟會在臺灣古典樂史上記上一筆的。
演出後,隔天就看到不少專家的點評,有些文章提到的缺點我也聽不出來,但我非常肯定寫樂評的人都很用心聽,不論是褒貶,都是對演出者最好的回饋。

不專業的兩個建議

最後給樂團和衛武營各一個不專業的建議
一、給樂團也許是亞洲人的身量較為吃虧,在大型樂器如低音大提琴、銅管樂器等,比較不容易駕馭,像開場拉鋸短促的低音弦樂,就明顯差了一大截。建議演奏這些強度大的樂曲,團員都應該先做體能訓練💪💪💪,才能禁得起指揮的「摧殘」
二、給衛武營在這場節目中至少有兩次不可原諒的干擾,連娃娃都進場了,是當作學校才藝發表會嗎?雖說是民眾不對,但衛武營沒有善盡教育民眾的責任也難辭其咎。建議場館能以有創意的文宣海報或向民眾徵圖文,宣導欣賞節目的基本禮節,相信會有效果的,這也才配得上一流的場館啊!


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曉說》「明朝這些事兒」--訪宋怡明教授


以前因朋友推薦看了幾期高曉松(暱稱矮大緊)的泛文化性節目曉說,但剛開始很不習慣他說話的調調,收音又忽大忽小,比起羅振宇(暱稱羅胖)羅輯思維和梁文道(暱稱道長)一千零一夜製作品質差很多。
曉說音樂人高曉松於2012年3月起開播的脫口秀講壇節目,高曉松在節目中兼任導演、編劇與主持人。

後來得知曉說播滿220期結束,忍不住看了最後一期視頻,卻為高曉松的真誠、聰敏與滿腹經綸感到無比折服,他與聽眾的互動內容也留下漂亮的句點,此處且按下不表。
最後一期的內容真令人感動
亂逛的結果,意外看了兩集他訪問哈佛費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的節目,宋教授中文好學問高人又帥,看這兩集真享受。略述於後
右: 宋怡明教授,明史專家,研究方法令人佩服。
宋怡明教授是明史專家,為了研究明代在福建的生活,透過分析家譜、族譜,比對政府文件,田野調查20年。他進到圖書館、祠堂、農村、百姓的家中,一起抽菸喝酒。
過去我們看的官修歷史,通常從大視角來看;但西方研究歷史似乎喜歡「以小看大」,透過老百姓的小歷史討論大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宋教授認為,倘若忽略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那就不能說對歷史的瞭解是全面的,我們不缺那種大歷史,我們缺的是小歷史。
回到這兩集的節目。
明代有編戶、軍戶制度,一戶要有一人當兵,節目分享了研究中發現的民間小故事。
  • 例一某戶幾個兄弟都不想當兵,便雇了一個和尚代替這戶人家去當兵。本來只是當幾年,後來又補貼費用讓這位和尚永遠服兵役,簽合同以為憑,讓勞務役加上了財政義務。
  • 例二第一代幾個兄弟中某人當兵去了,多年後,當年服兵役的人也在軍隊的衛所養兒育女有了家,回到原籍要求這些年來幫家族當兵的補償金。
  • 例三老家被黑道舉發逃兵,後代怕吃上官司,便仔細查訪以前家族是否曾有人在當兵。研究資料顯示,最遠曾從閩北遠赴海南找到家族當兵的證明。
  • 例四家族為了補償當兵的人,剛開始大家出錢年年補貼,後來衍生一次給滿,永不再付;慢慢的也有圈一塊地(軍庄、軍田),地上的收入都歸服役的那一房。這塊地不可賣地,這是「信託」的概念。

 宋教授舉這些例子說明
  • 是否因為有了商品經濟,就有了理財知識;還是,民眾為了應付政府的勞役,間接促進了市場經濟發展
  • 由於明朝不分家,一個家族只要出一人當兵即可,這樣的賦役制度引發「家族」的普及發展。到現在,華人不論遷居移民到哪裡,再遠,都知道家在哪兒

更完整更精采的,就請收看節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