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因朋友推薦看了幾期高曉松(暱稱︰矮大緊)的泛文化性節目《曉說》,但剛開始很不習慣他說話的調調,收音又忽大忽小,比起羅振宇(暱稱︰羅胖)的《羅輯思維》和梁文道(暱稱︰道長)的《一千零一夜》,製作品質差很多。
![]() |
《曉說》是音樂人高曉松於2012年3月起開播的脫口秀講壇節目,高曉松在節目中兼任導演、編劇與主持人。 |
後來得知《曉說》播滿220期結束,忍不住看了最後一期視頻,卻為高曉松的真誠、聰敏與滿腹經綸感到無比折服,他與聽眾的互動內容也留下漂亮的句點,此處且按下不表。
![]() |
最後一期的內容真令人感動 |
亂逛的結果,意外看了兩集他訪問哈佛費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的節目,宋教授中文好學問高人又帥,看這兩集真享受。略述於後︰
![]() |
右: 宋怡明教授,明史專家,研究方法令人佩服。 |
宋怡明教授是明史專家,為了研究明代在福建的生活,透過分析家譜、族譜,比對政府文件,田野調查20年。他進到圖書館、祠堂、農村、百姓的家中,一起抽菸喝酒。
過去我們看的官修歷史,通常從大視角來看;但西方研究歷史似乎喜歡「以小看大」,透過老百姓的小歷史討論大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宋教授認為, 倘若忽略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那就不能說對歷史的瞭解是全面的,我們不缺那種大歷史,我們缺的是小歷史。
回到這兩集的節目。
回到這兩集的節目。
明代有編戶、軍戶制度,一戶要有一人當兵,節目分享了研究中發現的民間小故事。
- 例一︰某戶幾個兄弟都不想當兵,便雇了一個和尚代替這戶人家去當兵。本來只是當幾年,後來又補貼費用讓這位和尚永遠服兵役,簽合同以為憑,讓勞務役加上了財政義務。
- 例二︰第一代幾個兄弟中某人當兵去了,多年後,當年服兵役的人也在軍隊的衛所養兒育女有了家,回到原籍要求這些年來幫家族當兵的補償金。
- 例三︰老家被黑道舉發逃兵,後代怕吃上官司,便仔細查訪以前家族是否曾有人在當兵。研究資料顯示,最遠曾從閩北遠赴海南找到家族當兵的證明。
- 例四︰家族為了補償當兵的人,剛開始大家出錢年年補貼,後來衍生一次給滿,永不再付;慢慢的也有圈一塊地(軍庄、軍田),地上的收入都歸服役的那一房。這塊地不可賣地,這是「信託」的概念。
- 是否因為有了商品經濟,就有了理財知識;還是,民眾為了應付政府的勞役,間接促進了市場經濟發展。
- 由於明朝不分家,一個家族只要出一人當兵即可,這樣的賦役制度引發「家族」的普及發展。到現在,華人不論遷居移民到哪裡,再遠,都知道家在哪兒。
更完整更精采的,就請收看節目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