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小交響曲》與《1Q84》

    深夜聽交響曲似乎不是太好的選擇,但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我竟反覆聽了五遍。若不是村上春樹的小說《1Q84》,我大概也不會認識這首曲子。
《1Q84》共有三部,青豆在第二部結尾扣下手槍扳機,留下懸念。在讀者強大企盼下,第3部終於上市解謎。
    《1Q84》一開始,女主角坐在計程車上,車子捲入塞車陣中,此時收音機正播放 FM 電台的古典音樂節目。曲子是楊納傑克作曲的《小交響曲》 (Sinfonietta)。
    小說裡的女主角名叫青豆,她一聽就知道這首曲子的曲名,小說這樣描述:
 
  「聽到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開頭部份,就能說出這是楊納傑克的《小交響曲》的人,世間到      底有幾個?可能介於『非常少』和『幾乎沒有』的中間。但青豆不知道為什麼竟然可以。」
    我還在忖思《小交響曲》到底有甚麼意涵時,接下來的情節就弄得讀者目不暇給。暗殺、尋歡、男主角蒼白出場……,穿梭於現實與懸疑之間的故事,敘述一對心靈被禁錮的人如何找到對方並從此解放成為自由人的過程。
據說青豆在計程車上聽的是這個版本,喬治.塞爾指揮克里夫蘭管弦樂團演出,因《1Q84》大賣。

    到底村上春樹為什麼要在《1Q84》那麼強調《小交響曲》呢?我當然不知道,但「詮釋權」在讀者/聽者,所以我便大膽寫寫看:
  • 第一,因為冷僻:小說裡的角色性格鮮明,稜角古怪,如果需要一首「主題曲」,一定要配個不按牌理出牌的曲子。《小交響曲》不是廣為人知的曲子,也沒有走主流風格,它一開始就用了很多支小號,旋律不平衡,定音鼓也敲得彆扭,我聽了好幾遍才聽出味道來,但聽熟以後就喜歡上了。
樂章開場以多支小號演奏,辨識度很高
  • 第二,因為幻想:小說情節在不同的年代游移,幻想成分龐大恢弘,大幻想裡又包了許多小幻想。而《小交響曲》有濃郁的東歐味道,民族的神秘感和情調之中,有窒息纏繞的憂傷和振奮的勇氣。這些,會不會也是村上春樹選上它的原因?
我聽的版本
  • 第三,因為自由:整本小說在巨大的憂傷氛圍中(青豆會死嗎),終於在第三部有了令人安慰的結局。青豆與天吾分別背負不堪的往事,也在相遇之後終結蒼白的人生。作曲家楊納傑克被形容一生尋找自由,不論作曲、情感,他都忠於自己的獨特。這與小說旨意可謂一致。
楊納傑克,捷克作曲家,所有名作幾乎都在最後十年完成,情感生活亦然。


    《小交響曲》全曲不長,半小時以內便可聽完。我特別喜歡第一、四、五樂章,以怪異開始、以悸動結束。
    請欣賞,深夜,真的也適合。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沖繩之低頭與抬頭

    因弦樂團與沖繩舉辦聯合音樂會,我進行了一趟有如快閃的沖繩來去,6/29出發,晚上演出,6/30吃完早餐便返台。時間有限,觀光不成,於是行走之間乾脆當個低頭族,專找人孔蓋。
    第一個彩色人孔蓋上顯示著琉球傳統舞蹈,旁邊有鮮豔的扶桑花襯托。我一度以為扶桑是沖繩的縣花,後來查官網才知道莿桐才對,但有趣的是,官網上還是以大朵的扶桑花點綴。
 http://www.pref.okinawa.lg.jp/
深具沖繩特色的人孔蓋

    
正港的沖繩縣花,還有縣樹
取自沖繩縣官網


    第二個「上水」口徑小,算是維修孔吧,上面有個狀似西洋騎士的圖案,配上扶桑超美的,但我還查不到是什麼典故。
上水。這騎士拿盾牌持武器,是什麼故事呢?
    第三個「汙水」孔較普通,上面像3個6串在一起的圖案,並不是沖繩縣徽,許多蓋子上都有這個圖案,不知道是不是水公司的logo?
汙水蓋

這是什麼標誌
    第四個人孔蓋看起來有點歷史,不要小看它,這是「東京市型」的人孔蓋,源於1884年日本建設首條下水道時,由東京和名古屋開始進行,並參考英國,把原來方型的人孔蓋改為圓形。兩座城市的造型不同,這款是「東京市型」。
東京市型人孔蓋
    第五個消火栓埋在地下,萬一發生火災,打開蓋子就可以接水救火,這跟台灣消防栓不同。不過「駐車停止」的規定倒是各地一致。
藏在地下的消火栓
    最後的影片,我終於「抬頭」了,這是提供盲人辨識紅綠燈的蜂鳴警示設備,外掛的小喇叭很明顯,是個對弱勢族群滿友善的地方。
紅綠燈蜂鳴器,黃色小喇叭很可愛
此行特別感謝實小弦樂團前後任會長......
感謝玫瑾用心安排_不放棄的揪我同行
感謝蔡爸一路上看頭顧尾_聲音也入鏡啦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羅密歐與茱麗葉~看著他們一路走向死亡

樓臺會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名著,與他另一部作品《哈姆雷特》成為最常上演的戲劇,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故事裡的這對青年戀人。
第一版扉頁(維基百科)
    故事最終以悲劇收場,這對有情人生時並未成為眷屬,但他們兩大家族的世仇卻因此得到和解,不禁叫人掩卷三嘆。
    閱讀他們動人的故事,有幾個重點特別值得留意
    第一,仇恨像繩索,越勒越緊。兩個家族早年可能曾有過節,隨著時間的推移,「恨斑」早已淡去,但彼此卻像被制約了,只要聽到對方名號就抓狂。這種仇恨綑綁兩個家族多年,除了當局者,周邊的人如勞倫斯教士、埃斯卡勒斯親王等,都清楚他們恨得毫無意義。
見面就互嗆、眼紅就對幹
    第二,忍得過就贏,氣不過就輸。羅密歐苦思如何突破家族魔咒期間,頓悟到他們不應分別誰是誰家的子女,因為他們都是神的子女。這個意念讓別人對他種種的挑釁或嘲諷都不管用了,此格局便是羅密歐之所以為羅密歐的主因。可惜當他親見好友在格鬥中被刺死,氣不過也提劍上陣,不小心殺死了對方,法官判驅逐出境,而後衍生更多的意外。這不是千金難買早知道的例證嗎

         第三,衝動下做決定,後悔居多。這對戀人思想性格契合,本來有機會攜手相伴一生。可惜羅密歐不知道茱麗葉詐死,不願獨生,飲鴆而死,常讓讀者感嘆若能「再等一下」就好了。「再等一下、再想一下」代表不衝動,局勢越混亂,越需要這樣的智慧。
茱麗葉逃避父母勉強的婚姻,乾脆詐死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泰坦」(The Titan)觀後感

#沒拍好的科幻電影
#幸好男主角Sam Worthington還帥了一小時 
Sam Worthington就是帥
    日前看了本年度新上映的電影「泰坦」(The Titan,一開始吸引我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早在20179月新聞報導卡西尼號任務自殺」之前,多年前我對像迴力鏢般拋飛發射的「卡西尼惠更斯號」就有些興趣了,當時還跟楊世昌老師改寫了一篇「拜訪土星」短文,給學生當作科普閱讀測驗文本。這艘太空船於1997年發射升空,於2004年進入土星軌道。卡西尼是軌道衛星,會不停環繞土星及其衛星;惠更斯則是卡西尼攜帶的探測器,2005年惠更斯脫離卡西尼,登陸了土星最大的衛星----泰坦。(講了老半天,泰坦」終於出現啦……)
像迴力鏢一樣,把卡西尼-惠更斯號又拋又甩的送上土星軌道
    第二,作家劉慈欣巨作《三體》對星際移民、太空掠奪有諸多著墨,書中有一段名言:「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是地球生物進化的一個里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魚再也不是魚了;同樣,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所以,人們,當你們打算飛向外太空再也不回頭時,請千萬慎重,需付出的代價比你們想像的要大得多。」這段話是「青銅時代」號艦長斯科特在法庭受審時說的話。因此我想知道,電影如何處理「登上泰坦的人,可以算人嗎」這個議題。

    因著這兩點,我花了一個半小時欣賞這部電影。故事時間設定在未來,描述地球因種種原因已不堪居住,於是男主角等人參與了基因進化的實驗,將生理改造成能適應泰坦環境的人。
        很可惜編劇實在編得不好,把一堆常見的橋段不用心的拚在一起,包括核武汙染、地球末日、人體實驗、醫學倫理、親情掙扎等,不但缺乏新意,前提更是錯誤,例如花那麼大代價改造人體基因以適應泰坦,為何不乾脆改造可以適應汙染地球的人……
        泰坦低溫(-178℃以下)、黑暗(只能反射照射到的6%陽光)、幾乎無氧(大氣層98.4%是氮),要怎樣的人/生物才能在這樣的環境生存?男主角強迫基因進化的結果,脫皮掉髮、視力退化、觸覺變異、情緒暴躁、無法言語,成為第一代的「泰坦智人」,果如《三體》所言,再也不是人了。
惠更斯號登陸泰坦後傳回地球的第一張照片(維基百科)
    不過《三體》所謂的「不是人」,非指生理上的不同,更深一層是說「不再適用人類的風俗律法」,這一點,可惜電影沒有處理得更深刻,只看到部隊大動干戈獵捕這位實驗失控的「外星人」,然後……他就飛到泰坦了。
        劇終時,整個感覺超替編劇尷尬,因為他害演員拍了一部會被酸爆的電影。
        找個優點吧......男主角游泳像海豚般的流線與速度,真好看......不知道是不是替身?

1070613數位讀寫過五關 指導學習突破點@國語日報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數位讀寫過五關 指導學習突破點


(原標題)數位讀寫教學的困難與突破~「火星人,你好嗎」為例
林玫伶

知識爆炸的時代,「內容」是教不完的。國語實小以「數位讀寫自主學習」及「重現經典長文閱讀」二軌國語文實驗教學設計,啟動學生自發學習的意願、教導探究知識的方法、突破了教科書的限制。本文先介紹數位讀寫。
   
         團隊老師以課文「火星人,你好嗎」發展數位讀寫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學習任務很單純:選擇一個有關火星的主題,小組合作探索,完成報告並發表。
         要完成這個任務,即在「數位閱讀」的歷程,就是經歷「問題解決」的歷程,也就是

定義問題à搜尋訊息à瀏覽訊息à整合組織à呈現表達

 

定義問題階段   

  • 卡關老師以「火星是人類最有可能移民的星球」引起學生探究的動力,加上可以「選主題」「選隊友」,學習興趣高昂。但要訂定探究主題時卻遇到許多困難,例如錯誤的前提、把想像當事實、問題不完整等。
  • 突破背景知識不足是主因,加上不會精確描述問題。前者教師先導讀課文,並提供若干篇相關資料供學生閱讀,尋找可能的探索主題;後者需要師生共同討論修改。學生34人組隊選擇探索主題後,還需分析架構、切分成數個子題,以便分工,人人各司其職。   

 搜尋訊息階段

  • 卡關搜尋訊息的來源不限數位或紙本,但絕大多數學生是上網查找。搜尋訊息時部分學生會將整句問題貼上搜尋引擎,這往往徒勞無功;有些學生反映找不到需要的資料,或輸入關鍵字卻跳出不需要的東西。
  • 突破關鍵字沒有標準答案且會變動,學生往往需要試誤多次,或在老師同學協助下,才能加以解決。若能找到的資料實在太少,則須返回調整上一階段的主題或子題;或是就現有的資料進行分析推論。

 瀏覽訊息階段

  • 卡關:此階段涉及網頁的閱讀和評估,學生必須判斷訊息的可信度、摘要網頁的重點。有時會發生同一問題大家卻找到不同的答案,例如各組都關注火星的氣溫和大氣成分,但查到的數據不一,為此爭辯不休。
  • 突破:火星探索屬於科普閱讀範疇,要以「科學態度」閱讀,重視資料的可信度。教師設計檢核表作為工具,學生須紀錄每一筆資料來源與更新日期,並判斷這筆資料是事實、推測,還是想像。當資料內容有衝突時,也可從來源和日期判斷哪個「比較可信」。此外,為了避免學生把整個資料「複製貼上」,老師要求學生以條列式摘重點,且必須「能回答探索主題、通順、自己和同學都看得懂」。

 整合組織階段
  • 卡關科學態度的閱讀還包括多元性,搜尋的資料若能多元,較能平衡單一資料來源可能的偏頗,佐證力道也較強。但某些主題囿於中文資料有限,確實不易達到;當資料有限時,學生有時也會過度推論。
  • 突破若資料有限、來源狹隘,學生在推論時應注意措辭用語,有所保留,避免斬釘截鐵、一廂情願。小組在此階段由分工進入合作,小組須將各子題查找摘要的結果,組織成一篇流暢的總結。

 呈現表達階段

  • 卡關上台發表並完成書面專題報告,是整個歷程的收尾階段。學生展現「數位原住民」的強項,善用心智圖、雲端簡報或APP呈現報告內容;比較困難的是如何有系統的呈現,尤其撰寫總結、省思與建議時,有些學生會反映不知道怎麼開頭等。
  • 突破老師提供上台報告和書面撰寫的鷹架大綱,強調報告內容要能回答探索的主題。老師並透過共同編輯文件平台,讓各組可以在雲端共作,老師也可以在線上「非同步」指導,為有限的課堂創造更多的時間。


再回到課文「火星人,你好嗎」,學生對於文中「可能」「似乎」「判斷」「這是否代表」等推測用語更有體會了,了解科學有一分證據才能說一分話。

課程結束後不久,有一則報導指出火星上的「水」其實是流沙,學生一片譁然,因為有些組別的報告結論將被推翻,也意味著學生的學習又真又活。特此感謝許詩玉主任的支援,吳必濃、許淑貞、李宗怡老師的設計與教學。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長腿叔叔》~孤女奮鬥記


    長腿叔叔》是美國作家·韋伯斯特1912年發表的小說,描述孤兒院朱蒂的故事,她的經歷有如「麻雀變鳳凰」,讓許多少女讀了心動不已。
作者珍·韋伯斯特,參與社會改革運動,關注孤兒、女性受教權
        長腿叔叔身分保密的懸疑感、孤女隻身奮鬥的感動性,這兩個元素讓故事有了可看性。但整部小說的靈魂,貫穿在朱蒂寫給長腿叔叔的書信中,從中可窺見朱蒂的性格與成長,雖然文體簡單,但閱讀朱蒂的信彷彿進入她的生命,她對這位未曾謀面的資助人傾訴生活中的歡喜與愁苦,相當令人感動。
長腿叔叔改編成動畫
         許多女孩都有被愛被寵被關心的期待,然而我們更應該關注朱蒂的特質,為何能打動長腿叔叔的心。套句流行語「花若芬芳,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用來詮釋朱蒂的幸運可說貼切,以下四個特質我認為是關鍵 :
  • 首先,朱蒂個性真誠坦率,不矯揉造作,她坦承自己學識的不足,比不上同期的大學生;對於在孤兒院經歷的糗事也不刻意美化,流露出真性情的一面,讀她的信件總能讓人會心一笑。
  • 其次,朱蒂樂觀幽默,不怕挫折,面對困難時儘管也會失望灰心,但沒過兩下又能重新拾起戰鬥力,勇敢接受挑戰。試想,如果整天咳聲嘆氣,把挫折歸咎於低微的出身,剛開始或許能博得同情,長此以往,絕對讓人消受不了。
  • 再來,朱蒂認真進取,努力充實自我,訂定了嚴格的閱讀計畫,朝著寫作的目標毫不懈怠。也像海綿一樣極力學習,文武兼修,短短大學生涯就嶄露了頭角,稱得上是一位「有料」的女孩。
  • 最後,朱蒂善良感恩,見解獨立,珍惜她獲得的資助,一旦有能力就想回饋。她也有少女的粉紅夢,但絕不濫用他人的愛心,最後終能獲得長腿叔叔的尊重。此一尊重,方能扭轉「資助被資助」的不對等關係,成為眷侶。

         總之,當我們羨慕朱蒂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同時,應該更加學習她的真善美,這是這部經典帶給讀者最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