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貝多芬之旅(4)第八號鋼琴奏鳴曲OP.13 悲愴

1799年發表  29歲  第八號鋼琴奏鳴曲  OP.13《Pathetique》
(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悲愴"標題是貝多芬所題。感染力巨大,無人不知。)

不悲愴的悲愴
    可能是太多廣告、電視電影使用這首曲子當背景音樂了,每每聽悲愴鋼琴奏鳴曲時,搶進腦海中的盡是些廣告的畫面或改編後的音樂,也因此,聽著聽著老是悲愴不起來。
    就算是竭力把那些因素排除,專注聽音樂,這首樂曲也很難讓我悲愴.....@#$%^&*
    有次看到網路上某樂友有同感,他說「是不是我還沒有掌握這首樂曲的精髓? 」聽了真叫人汗涔涔。

悲愴的滲透
    先來看看我辛苦蒐集來的悲愴廣告「悲愴戲劇」「悲愴歌曲」吧,運用最多的是第二樂章。



HONDA CR-V廣告




古典的悲愴
    再來還原古典的悲愴。
    何事悲愴? 不少文章說是貝多芬因耳疾所苦有感而作。對一位音樂家來說,發現自己的聽力出問題,而且似乎不會好轉,這實在是莫大的痛苦。不過貝多芬譜出悲愴之時也沒有喪志,整個曲子聽起來少有悲沉,反而像在激勵面對悲愴的自己。
    試著用這個角度聽,整個曲子就有了意思。

第一樂章(點擊)
    一開始下了幾個重重的和弦,這裡解釋成表達沉重的悲愴之感,還滿合理的。
    接下來是一連串的拉扯,一方面上升的旋律,硬是要把悲愴的情緒從底下拉起來,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升,表示處在底層的悲涼感實在不好受,也想好好振作;然而一方面還是有往下扯的力量, 這種往上爬幾步、往下滑幾步的感覺,凡是有悲傷經驗的人大概可以理解。  

第二樂章(點擊)
    這是被引用改編最多的樂章。跟第一樂章比較起來,有一種繁華若夢、往事已矣的感覺。不論喜怒哀樂,都化成一幅幅的畫面,從眼前流過。
    跟悲愴保持距離,不否認、也不抗拒,只是看著它,緩緩流動而去。

第三樂章(點擊)
    最終樂章似乎讓向上掙脫的力量得到了鼓勵,或許有了解決之道,或許調整了心情,像自己對自己說話。尤其最後一個瞬時停止的和弦,更像下了什麼決心一樣。

不同速度的悲愴

    上表整理了四個不同版本的悲愴演奏速度,省略秒數,只記錄三個樂章演奏的分鐘數,看到很有趣的現象: 曲子不長,時間差距最長22分鐘,最短16分鐘,不得不說,光從速度來看,演奏家詮釋的空間就非常大了。
    這裡演奏最快的李希特,似乎朝炫技的方向,把悲愴彈得熱血沸騰;速度最慢的魯普,就像CD封面一樣,想帶給大家靜謐柔美的感受。

........不過這都是不專業的心得,自己聽得喜歡就好。














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從十大到貝多芬

    進入古典音樂的領域,是一個刻意的勉強。從聽得住、到喜歡聽、再到無樂不歡,經過了一段「菜鳥學飛的歷程。
    因為基礎薄弱,對古典音樂知識的貧乏,因此學習聆賞一支樂曲的方式還滿自虐的。過程大致如下:
  • 第一遍:鴨子聽雷,不管順不順耳,有什麼感覺,聽就對了。
  • 第二遍:邊聽邊讀樂曲介紹、作曲家創作背景。包括書籍、網站文章等,這可能會花上一段時間。
  • 第三遍:找一篇有詳細分析各樂章的文章(通常只能看懂5成),對照樂曲再聽。
  • 第四遍:找不同的版本,再聽。這時我喜歡連續聽,同一曲不同版本可以聽N次而不厭倦。
  • 第五遍:寫下自己不專業的心得,不想白聽。
  • 第六遍:搜尋Youtube音質較好的名家演奏影片,看演奏家/樂團/指揮的處理手法。
新春期間聽的十大交響樂

    這種私房聽法速度緩慢,但目前我還不想改變。

    新春期間,第一次想放鬆不做功課的聽音樂,於是從網站上隨意找了一篇推薦「十大交響樂」的文章,把這十曲都聽了一遍:(1)海頓94號驚愕;(2)莫札特40號;(3)貝多芬5 號命運;(4)貝多芬9號合唱;(5)布拉姆斯1號;(6)柴可夫斯基6號悲愴;(7)德弗札克9號新世界;(8)馬勒2號復活;(9)西貝流士2號;(10)蕭士塔高維奇5號革命
    本來只想隨意聽好玩,沒想到一路聽下來,有兩個重要收穫:
    第一,這十大交響樂依照年代順序排列,聽完彷彿經歷了一場微型的交響樂演進史。不論樂團編制、樂曲元素,似乎有一棒接一棒、傳承再創新的味道,這是以前單曲聆賞時沒有體會到的。
    第二,貝多芬在十大中佔了二席。有位音樂朋友也提出他的「十大」,包括:貝多芬3號英雄、5號命運、6號田園、7號、9號合唱、莫札特40號、舒伯特8號未完成、白遼士幻想、德弗札克9號新世界、柴可夫斯基6號悲愴。其中貝多芬就佔了五席。同時建議我試試另一種聽古典樂的方法--挑選一位作曲家聽其各類作品,而第一人選非「承先啟後且類型完整」的貝多芬莫屬。

    於是,我的2018,就決定進行一場「貝多芬之旅」,結合我自虐式的聽法,用預估半年的時間,好好認識這位曠古無雙的音樂家。
    至於「十大」,固然每個人都可以恣意提出他心目中的「十大」,但我認為凡能提出清單的人都非常厲害,畢竟,這得兼具音樂高度與深度的能耐,才能提出來與樂友切磋爭辯。

    嗯,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提出我的「十大」,跟樂友吵上一吵。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貝多芬之旅(3)第一號交響曲

1800年首演  30歲  第一號交響曲  OP.21 
(首演於維也納,親自指揮,德國指揮家Christian Thielemann比喻像披了一件海頓式的長袍 )

醞釀
在創作第一號交響曲的前後,也創作了許多小編制的室內樂,可當成是第一號交響曲的前驅之作。包括:
  • 鋼琴--鋼琴三重奏op.1(貝多芬之旅(1))
  • 弦樂--弦樂三重奏(op.3、op.8、op.9)、四重奏op.18(貝多芬之旅(2))
  • 管樂--木管三重奏(op.87)、管樂六重奏(op.71)、管樂八重奏(op.103)、管樂七重奏(op.20)


年輕時期的貝多芬
心得
  • 第一樂章: 開頭滿特別的,不知道貝多芬想做甚麼。接著是陽光燦爛的風格。
  • 第二樂章: 很多反復段。
  • 第三樂章: 被討論較多的樂章,比海頓、莫札特的小步舞曲更快、更有力度。大部分的資料都提到,貝多芬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漸漸被更活潑的詼諧曲取代,這在一號交響曲似乎已經展露苗頭,不過名稱上,貝多芬仍標註"小步舞曲"。在內容部分,第三樂章很像木管協奏曲
  • 第四樂章: 沒有特別感想。

版本
卡拉揚1963、1984和賈第納的版本都很好聽;福特萬格勒的錄音太霧、太遙遠了,聽一號需要明朗的效果才行。
第一號交響曲





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

貝多芬之旅(2)弦樂四重奏 OP.18

1801年發表  31歲  弦樂四重奏  OP.18 六首
(歷經弦樂三重奏的編制作曲體驗後,一口氣推出六首弦樂四重奏處女之作)

OP.18共六首,因獻給奧國王子,又稱"羅布柯維茲四重奏"
  • 一號F大調
  • 二號G大調
  • 三號D大調
  • 四號C小調
  • 五號A大調
  • 六號降B大調
心得
  1. 從鋼琴三重奏(OP.1),到弦樂三重奏(OP.3.8.9等),再到這六首弦樂四重奏,貝多芬小規模的試煉編製作曲的體驗,累積作為交響曲的準備1801年第一號交響曲首演,由此可推測在創作一號交響曲時,同時也透過這些室內樂的創作,準備築起巍峨的交響城堡
  2. 作曲態度相當謹慎而努力。
  • 一號F大調_慢版樂章(第二樂章)靈感源於"羅密歐與茱麗葉"第五幕_墳墓
  • 二號G大調_開頭柔美優雅,後來被冠上標題"問候"。聽起來真的很像在說:"近來好嗎?""我很好,你呢?".......
  • 三號D大調
  • 四號C小調
  • 五號A大調
  • 六號降B大調_終章(第四樂章)開頭緩慢悠久,被稱為"憂鬱四重奏"。但實際聽並不覺得那麼憂鬱,有些神秘的氛圍
成就
  1. OP.18一方面承襲海頓、莫札特,一方面也似乎展現了貝多芬的野心(海頓寫了六首"俄羅斯四重奏"、莫札特寫了六首"海頓四重奏",貝多芬自己也來六首"弦樂四重奏" ?)
  2. 一生共17首弦樂四重奏,讓弦樂四重奏從此居於室內樂的王座
  • 早期 (Op.18)
  • F大調第1號,作品18/1
  • G大調第2號,作品18/2
  • D大調第3號,作品18/3
  • c小調第4號,作品18/4
  • A大調第5號,作品18/5
  • 降B大調第6號,作品18/6
  • 中期(Op.59、Op.74、Op.95)
  • 三首“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
  • —F大調第7號,作品59/1
  • —e小調第8號,作品59/2
  • —C大調第9號,作品59/3
  • 降E大調第10號,作品74“豎琴”
  • f小調第11號,作品95“嚴肅”
  • 晚期(Op.127、Op.130、Op.131、Op.132、Op.133、Op.135)
  • 降E大調第12號,作品127
  • 降B大調第13號,作品130
  • 升c小調第14號,作品131
  • a小調第15號,作品132
  • 大賦格,作品133
  • F大調第16號,作品135
網友分享
  • 本來從OP.18依序從一號聽到六號,但看了此文,想試試文中的建議,於是再從 Op.18 開始聽,從非常激烈的 c 小調 No.4 開始然後聽 Op.18 No.1 F大調,餘下的部分以後聽。

貝多芬之旅(1)鋼琴三重奏 OP.1

1795年發表  25歲  鋼琴三重奏  OP.1 三首
(在維也納跟海頓學習,發表此三首宣告自己是正式作曲家,為進入樂壇的敲門之作)

OP.1共三首
  • 一號降E大調
  • 二號G大調
  • 三號C小調 
突破
  1. 傳統為二、三個樂章,貝多芬採用四個樂章
  2. 傳統三種器樂有一支為領奏,貝多芬提供三支均衡的作用(此樂曲贈與李奇諾夫斯基王子,王子喜歡演奏,可能是為了讓王子演奏時獲得樂趣而有此安排。王子也將此曲出版,等於肯定了這位新秀作曲家) 
  • (註: 李奇諾夫斯基是年輕貝多芬的贊助者,後來的第二號交響曲還題獻給這位,表達感恩之情)
心得
  1. 鋼琴是貝多芬最熟稔的樂器,有人說,最容易表達貝多芬心思的樂器,首推鋼琴(邵義強,P.379)。正式發表由鋼琴三重奏開始,可證一二。
  2. OP.1中,第三號C小調為OP.1評價最高,但首演之日,海頓聽完認為此首最不滿意;貝多芬很沮喪,因為他最滿意此首。
  3. 如今聽來,C小調確實較之另二曲更有層次感。以下為聽第三號C小調的心得:
  • 第一樂章以小調的愁緒出發,隨即讓鋼琴與小提相依相傍,歡愉中有淡淡的少年愁。
  • 第二樂章出現連續的好幾段變奏,鋼琴和小提宛如在溪流上乘舟款款對話,大提也有不少份量。
  • 第三樂章的鋼琴非常頑皮,不停逗弄提琴。個人偏愛此樂章。
  • 第四樂章的主題從頭到尾不停變化,每一次變化都產生螺旋般的上揚。大、小提有很多斷奏,和鋼琴的合作十分動聽。情感激烈,表現浪漫。
地位: 貝多芬重新定義鋼琴三重奏,三號C小調為里程碑。


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寒梅著花未?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雜詩

今天(2/14)再度走到校園梅樹下,花比前幾日開得更多了。想起這首許多人從小就會背的詩,字義淺顯易懂,不太需要怎麼翻譯也可知其八九。
國語實小梅花低調盛開
這首詩讓人討論最多的是「寒梅著花未」,古時候不像今日科技發達、交通便利,此刻一別便不知何時再見。因此,當王維離家多年遇見從家鄉來的人,想問的事必定一拖拉庫,家人平安嗎?屋舍牢固嗎?田作豐饒嗎?豬雞肥大嗎?……怎麼也輪不到關心窗前那株梅樹花開了嗎?
開或不開,其實並不重要。
有人認為,如果這位家鄉人連綺窗前那株梅樹的細節都知道,就表示他對家鄉夠熟悉,千言萬語都以這個問句概括了。
這個說法還是淺層了點。
王維像,取自《晩笑堂竹荘畫傳》
學者歐麗娟認為還有一種更貼切的原因,應該是「不敢問」
隨著人生境遇的體會,我漸漸能體會王維乍見鄉親
「不敢問」的感覺,越是最想知道、滿是胸臆、魂牽夢縈的事情,越不敢問,那叫「情怯」。所有想問的事從心頭一股滿到喉頭,遇見故人心情最激動的時候衝出來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沒想問的這句「那……那窗前梅花開了沒?」
詩詞的精妙之處就在這裡了,它道出人性普遍但幽微的情感,說出我們隱而未察卻又真切存在的情愫,所以歷經一千多年仍能引起共鳴。

一千多年後,我在花樹下,遙想故鄉人。


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IMDb Top 1】《刺激1995》裡的閱讀理解

#不知所云的爛片名_奧斯卡金像獎的最大遺珠
    《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IMDb排名第一名的電影,偶爾與《教父》有一、二名的拉鋸,被公認為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可惜在當年奧斯卡金像獎中雖被提名七項,卻輸給《阿甘正傳》,一座獎也沒拿到;之後竟在影音市場大放光采,獲得巨大成功,成為一段美麗又哀愁的佳話。
    故事改編自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的短篇「麗塔海華絲及肖申克監獄的救贖」,敘述1947年銀行家安迪被控殺妻含冤進入肖申克監獄,大有為的前程瞬時毀於一旦,安迪該怎麼辦?上訴申辯、策畫越獄,還是刑滿後調查還己清白……
最上面的一排小字,揭示了本片意旨

Tim Robbins飾演男主角安迪、Morgan Freeman飾演男二瑞德
     劇情的發展既緊湊又合理,在絕望的結局氛圍中,那個又大又圓的洞的出現,代表了通往自由的希望,安迪越獄成功----靠著一支小手鎚,以17年的歲月,一鑿一鑿的挖出500碼的通道(相當於457.2公尺)(據說原著史蒂芬.金抱怨這個洞太圓了,像是黃鼠狼挖的洞一樣,哈~)

典獄長等人發現這個洞時,安迪已經逃出獄外了
    以下,我想試著運用閱讀理解的角度來閱讀這部電影。透過閱讀策略,將電影中的各項線索耙梳、連結、對照、澄清,可以看得更有滋味、更有質地。(電影是眾多符號的綜合表徵,「看電影」也可以說是「閱讀電影」)

    我想到有三個面向可以試試看
第一,情節的脈絡連結
第二,人物的性格刻畫
第三,道具的抽象意義

一、情節脈絡方面,我想問的是「安迪什麼時候決定挖洞計畫?為什麼?」從結局反推原因。
    挖洞是個「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方法,沒有long long long ……time,不可能用巴掌大的槌子挖出這條長長的通道。雖然電影以倒敘法呈現安迪入獄不久便發現囚室的牆壁可以挖開,開始了他的計畫,但仍未清楚說明他是怎麼下定決心、義無反顧的一路挖下去。抱著這個疑問再看一次,那麼答案就漸漸明朗了。
    (1)12分鐘時的鏡頭帶到那棟高聳的監獄入口,安迪一入獄便意識到肖申克監獄又高又嚴密,想翻越重重關卡是極為困難的。
透過安迪的視線,高聳的監獄看不到藍天
    (2)典獄長與新囚的「見面禮」,宣示「要相信上帝,但你們屬於我」;看守長暴燥易怒,動輒棍棒相向,安迪意識到這裡不是可以講道理的地方。
    (3)看守長暴打第一夜哭泣的囚犯致死。次日安迪問起有人知道死者叫甚麼名字嗎老囚冷眼說:「管他叫什麼名字,死就死了。」安迪到此可以確信,申冤無效,且囚犯的命毫不值錢,目前活著是最重要的事。
    (4)安迪入獄一個月後才跟已服刑20年的瑞德交談,他們談到「入獄原因」時,瑞德說「這兒每個人都是無辜的,你不知道嗎?」幾分戲謔、幾分真實。
    這一個月可稱為安迪的「行動前期」,憑藉他的理性與冷靜,掌握了這所監獄的幾個特點:「嚴密、官僚、無望的黑社會」,我認為是他下定決心要另尋他法離開的「關鍵一個月」。於是等到安迪發現牆壁的材質可以挖開時,便展開了長達17年的挖洞計畫。

二、人物性格方面,我的問題是電影怎麼塑造安迪的特質?」17年不間斷一天一吋的挖,需要極大的意志力和沉得住氣的穩重,安迪是這樣的人嗎?何以見得?
    (1)在「沉得住氣」方面,安迪是個「少說多想」的人,不論面對要性侵他的三姊妹幫派、應接不暇的報稅服務,他都表現不形於色的沉著淡定。再往前看,他的妻子離開他的理由,是他像「一本闔起來的書,難以瞭解」。
    (2)在「意志力」方面,最經典的就是他想充實監獄圖書館藏書,不間斷的寫信給緬因州議會,每週寫一封,後來每週寫兩封,寫了好幾年,議會被煩得受不了,終於寄書撥經費來,安迪因而打造了全美最舒適的監獄圖書館。
    換句話說,安迪的特質,不能光是聰明、機智、友情、義氣,這樣說服力太低;故事必須更深的刻畫他的特質,才能賦予「行動合理化」,也才能讓我們看到那個大圓洞和倒敘法補述時,有恍然大悟、首尾相連的感受。

三、道具象徵方面,有許多埋伏的小樂趣,越是好片越講究。例如
    (1)簡易題:老囚布魯斯偷養了一隻,布魯斯被關太久了(無期徒刑),假釋後適應不了外界的環境而自殺。出獄前他放鳥自由,鳥兒振翅高飛而去,能否在優勝劣敗的天擇中生存?鳥的象徵不言而喻。
    (2)進階題:用來遮住洞的海報40年代軍中女神Rita Hayworth,到560年代性感尤物Marilyn Monroe,再到670年代比基尼女郎Raquel Welch。海報尺寸越來越大,除了要遮住洞之外,這些不同時代的美女更替,也讓觀眾感受到獄外的時光飛逝。
    (3)深究題:當莫札特費加洛婚禮詠嘆調今夜微風輕吹的歌聲突然從喇叭中響起,所有放風囚犯頓時放下手邊工作,仰望藍天。那是安迪闖進播音室,關門執意播出的音樂。瑞德的旁白說「整個監獄的上空迴響那壯麗的義大利樂曲的聲音。我從未搞懂他們唱什麼,其實我也不想弄懂,此時無聲勝有聲,她們唱出難以言傳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聲直衝雲霄,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入牢房,使石牆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鯊堡監獄囚徒彷彿重獲自由。」安迪17年來,嘗試把閱讀、音樂、教育引進監獄(他還送瑞德口琴、幫湯米取得高中文憑),因為唯有這些能穿越石牆,讓心靈重獲自由。
點開今夜微風輕吹超連結,跟他們一起享受讓人心碎的美
    (4)動腦題安迪挖通了地道,砸開汙水管,把乾淨衣物綁在腿上,在尿糞惡臭中爬行45百公尺,終於成功越獄,在河水雨水中洗掉一身汙穢,換上衣物,重新做人。這些尿糞惡臭象徵什麼?除了監獄的汙濁以外,我想也隱含安迪的罪惡感(為典獄長洗錢、湯米因他而死……)
大雨洗淨罪惡,得到救贖----原名即為"肖申克的救贖"
    (5)挑戰題:典獄長滿口上帝、小槌子藏在聖經裡、越獄前把聖經和典獄長的帳冊偷天換日,作為扳倒典獄長的鐵證......聖經在電影中不斷出現,有什麼象徵呢?我認為正是全片的主旨「希望」,這個希望不歸偽善驕矜的假基督徒典獄長所有,因為他把信仰當成階級符號、馴化囚犯、塑造形象的工具,不是真正的信仰。聖經保護了通往希望的小手鎚,也擊中了典獄長的致命傷。仔細看看左邊是EXODUS,中文譯為「出埃及記」,有意思吧。「典獄長,掰~
右邊藏槌子,左邊出埃及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不盡合理之處。一位電影高手好友告訴我,一個囚犯怎能在同一個囚房住上17年都不換房!
    只能說瑕不掩瑜,太多的優點,讓這個小失誤還是可以被原諒的。

導演
法蘭克·戴拉邦(Frank Darabont),出生於法國一個難民營,代表作為《刺激1995》、《綠色奇蹟》,編寫過《搶救雷恩大兵》和《關鍵報告》。


p.s.1995年奧斯卡金像獎還有另兩部大遺珠----黑色追緝令終極追殺令,日後看完有機會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