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讀經典,談情感

去年底(2018)臺北市教育局長官委託我以「從經典談情感」為主題,為1-6年級小學生選讀、導讀經典,並融入情感教育,作為今年(2019)性平教育推動的主軸。

為了這個任務,我查閱了許多書、請教博覽群書的朋友、跟輔諮背景的兒子討論辯證、性平團專家學者提供審閱意見……,我一邊設法完成任務,一邊卻也產生更多問題,在過程中不斷自我澄清或暫放心裡,慢慢追求答案。(有問題絕對是好事,學而不思則罔啊~)
  • 問題一︰什麼是經典?
  • 問題二︰為什麼要讀經典?
  • 問題三︰小學生看得懂經典嗎?
  • 問題四︰什麼是情感教育?
  • 問題五︰怎樣從經典中提煉情感教育的成分?
  • 問題六︰……

不論如何,一份建議的書單/篇目終於出爐,推薦原則有三︰
  • 具有經典地位的書籍/篇章
  • 依據兒童身心發展適齡推薦
  • 兼顧中西經典

接下來北市性平輔導團於2019年5月連續辦理五場增能研習,由我帶領各場次教師一起探索上面的眾多問題。(這種「規定參加」的研習,有些老師意願不是很高,我也得克服這項困難,讓老師覺得不會白來一趟……)

其實我主講還滿搞笑的,但這五個場次到最後,都有老師不約而同偷偷拭淚或紅了眼眶。研習的回饋意見也相當正向,撫慰了我長時間的案牘勞形。

之後,教育局又舉辦了「學生挑戰經典創意徵件比賽」,從學生作品來看,這份導讀的確發揮了功能,以下新聞報導可一窺學生本事,也不得不佩服指導老師教得真好。
以下提供推薦內容及教學資源,就教於大家。


推薦書單

低、中、高年級適讀6篇

灰姑娘 作者:夏爾·佩羅 推薦書目︰童話可以這樣看

小美人魚 作者:安徒生

醜小鴨 作者:安徒生

嫦娥奔月 作者:(傳說)

牛郎織女 作者:(傳說)

孝感動天/二十四孝 作者:元.郭居敬

中、高年級適讀8篇

第六至七章:初識蓓琪、兩小無猜/湯姆歷險記 作者:馬克吐溫

祕密花園 作者:法蘭西絲.巴納德 推薦文章︰大自然的療癒力量

長腿叔叔 作者:珍·韋伯斯特 推薦文章︰孤女奮鬥記

鐘樓怪人 作者:雨果 音樂劇開頭曲(注意歌詞)︰大教堂時代

鹿苑長春 作者:馬喬利·金蘭·勞玲絲

綠野仙蹤 作者:法蘭克.包姆 欣賞預告片︰3D綠野仙蹤

第25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

兒子的大玩偶 作者:黃春明 欣賞預告片︰兒子的大玩偶

高年級適讀8篇

傲慢與偏見 作者:珍·奧斯汀 欣賞女主角晨曦中閱讀(魅力所在)︰傲慢與偏見

羅密歐與茱麗葉 作者:莎士比亞 欣賞五月天版本(注意歌詞)︰羅密歐與茱麗葉

小婦人 作者:奧爾柯特 推薦文章︰平凡家庭燁燁生輝

簡愛 作者:夏綠蒂•白朗特 欣賞中文版預告片︰簡愛

背影 作者:朱自清 推薦書目︰經典課文教你寫作

暗戀桃花源 作者:表演工作坊 推薦書目︰暗戀桃花源

梁山伯與祝英台 作者:(民間傳說) 東方淒美音樂代表作(有標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目送 作者:龍應台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2019殷巴爾指揮TSO《馬勒第二交響曲》

今年音樂界的盛事,無疑是以色列指揮大師殷巴爾接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簡稱TSO),並演出他的招牌曲目馬勒交響曲
    →新聞連結 https://www.storm.mg/article/1081918

因呂正惠,對馬勒敬謝不敏

在此之前,受到呂正惠CD流浪記的影響,對馬勒的曲子有點排斥,聽都不聽。呂正惠在該書中的「馬勒拯救我於炎炎夏日」一文說
馬勒最大的長處是管弦樂極端華麗,像個天生大美人而又擅長作態,舉手投足,顧盼生姿,無一不迷人。而且旋律哀傷又優美,又甘又甜,像最好的水蜜桃,入口即化。而且這種旋律是長長的一整大段,A段完了聽B段,B段完了換C再回到AB,頂多稍微變化一下。……聽馬勒你可以隨時分神,隨時回來,因為每一段都很動人,而且每一段似乎都很熟悉。
呂正惠把馬勒的曲子形容成熱鬧、華麗、動人、不用動腦筋聽,適合悶熱的夏天欣賞,造成我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即使有許多馬勒的CD可聽,也總是下意識的避開。

因殷巴爾,開始認識馬勒

這次世界級的指揮老將殷巴爾入主TSO,對我來說,有如封面人物走進生活,心中非常期待。殷巴爾要演出馬勒交響曲,更是他的拿手菜,因為馬勒全集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而TSO能不能擔此重任,更是眾所矚目。
指揮大師殷巴爾(照片出自台北市政府)

殷巴爾指揮的馬勒全集為重要代表作

但我太不熟馬勒了,接觸古典樂時間又不長,馬勒二全曲約80分鐘,我這個金魚腦聽了後面就忘了前面,加上工作實在太忙了,實在無法一曲到底的欣賞,所以就自創「橫著聽」的方法第一樂章聽到滾瓜爛熟,再聽二三四樂章到熟透,最後聽終樂章。

聽過的版本,包括殷巴爾、布列茲、克倫培勒、蕭提、辛諾波里、柏恩斯坦等,以及阿巴多在琉森音樂節指揮的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MPuoOj5TIw&t=503s )
看影片是為了確認耳朵聽到的是怎樣的演出畫面,再輔以樂曲介紹,大概就有一點程度可以進音樂廳了。

音樂會前的準備工作: 聽各版本的馬勒二

不同的指揮詮釋起來果真有差異,克倫培勒的第一樂章殺氣騰騰暢快極了;柏恩斯坦把一樂章演奏得像慢板一樣,渾厚又帶著流動感,竟讓我大受感動。

馬勒×殷巴爾×衛武營

終於演出日到了,順便體會衛武營這個世界級的葡萄園式音樂廳效果,以朝聖的心情準備洗耳恭聽。

第一樂章,我的天啊

殷巴爾手勢一起,低音提琴拉鋸短促聲隨即竄出來,不,聲音是用悶的,不果斷、不俐落、不乾脆,沒有表現出顫慄的生死之問,我內心嘀咕了一下「還不如在家聽CD。」幸好不久漸入佳境,且越來越好,我也漸漸沉醉其中。

(這時,有人手機響了。OMG)😖

第一樂章可關注的樂段很多,不論是柔美夢幻的第二主題、詭異的輓歌,還是熾熱化的鈸鼓磅礡,都讓人聽得很爽。馬勒二的樂器編制大,各式各樣的樂器在舞臺上真令人目不暇給,尤其銅管樂器很多把,亮晃晃的,讓有複視問題的我根本來不及細看現在是誰在演奏。最後第一樂章在管木弦樂強力疾行而下的音階中收尾,留下磅、磅的尾韻,雖然過程中有一些銅管的音高似乎不夠到位,但也相當過癮了。

(指揮回座休息,合唱團進場,以呼應馬勒要求休息五分鐘轉折情緒的要求)
再度出場後就不再休息,83歲的殷巴爾展現他過人的體力,自嘆不如。

第二樂章,歇一下

受注目的部分是第二樂章的弦樂撥奏,非常可愛甜美,豎琴的加入和弦樂的旋律出現,果真舒適安詳,勾勒出理想中的人生。

第三樂章,魚兒螃蟹上場

第三樂章開頭的兩聲定音鼓,我在家聽時常會被嚇到,但這裡則敲得有點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稍微可惜了點。中間象徵各種魚群的各式樂器輪番上場,想像聖安東尼向魚佈道的樣子,還真好笑。

第四樂章,原光照耀

第四樂章的女中音娓娓唱出「噢!小紅玫瑰啊!」,隨即小號旋律進來,為此次評價甚高的一段。合唱的席位在樂團後方的樓上,女中音歌聲一出,真令我讚嘆衛武營的音響效果,有如站在妳前方不遠處唱「原光」聖詠。殷巴爾指揮要顧樓上、又要顧樓下,手勢大,沒有「八十肩」真是厲害。

終樂章,哭聲中復活

終樂章長達三四十分鐘,幾乎回顧了前面四個樂章。前面先是器樂演奏,當中為了營造來自荒野遠方的聲音,安排了若干法國號在廳外走廊與場內應和,效果還挺不錯。合唱團開始唱了,無比莊嚴的歌頌︰「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然後,一陣嬰孩的啜泣,接著哇哭了。OMGOMGOMG)😖😖😖

一開始太錯愕了,怎麼會有這種事。接下來我猜觀眾心情應該轉而憤怒,嬰兒哭著離場,臺上繼續復活。女高音的歌聲縹緲迴盪衛武營的空中,像天使一樣安撫火大又羞愧的聽眾「我將死亡,直至再生」。

最後人聲與鐘鼓齊鳴,熾熱又壯闊的火力全開,最後一聲結束,嗡嗡的殘響還在大廳環繞,不少人起立歡呼鼓掌。殷巴爾像個慈祥的老爺爺,周到的一一迎向各聲部,接受大家的掌聲。

樂曲罷了,衛武營周圍有如辦喜事般的一撮撮合照,想是為了紀念這難得的演出,這畢竟會在臺灣古典樂史上記上一筆的。
演出後,隔天就看到不少專家的點評,有些文章提到的缺點我也聽不出來,但我非常肯定寫樂評的人都很用心聽,不論是褒貶,都是對演出者最好的回饋。

不專業的兩個建議

最後給樂團和衛武營各一個不專業的建議
一、給樂團也許是亞洲人的身量較為吃虧,在大型樂器如低音大提琴、銅管樂器等,比較不容易駕馭,像開場拉鋸短促的低音弦樂,就明顯差了一大截。建議演奏這些強度大的樂曲,團員都應該先做體能訓練💪💪💪,才能禁得起指揮的「摧殘」
二、給衛武營在這場節目中至少有兩次不可原諒的干擾,連娃娃都進場了,是當作學校才藝發表會嗎?雖說是民眾不對,但衛武營沒有善盡教育民眾的責任也難辭其咎。建議場館能以有創意的文宣海報或向民眾徵圖文,宣導欣賞節目的基本禮節,相信會有效果的,這也才配得上一流的場館啊!


2019年7月14日 星期日

《曉說》「明朝這些事兒」--訪宋怡明教授


以前因朋友推薦看了幾期高曉松(暱稱矮大緊)的泛文化性節目曉說,但剛開始很不習慣他說話的調調,收音又忽大忽小,比起羅振宇(暱稱羅胖)羅輯思維和梁文道(暱稱道長)一千零一夜製作品質差很多。
曉說音樂人高曉松於2012年3月起開播的脫口秀講壇節目,高曉松在節目中兼任導演、編劇與主持人。

後來得知曉說播滿220期結束,忍不住看了最後一期視頻,卻為高曉松的真誠、聰敏與滿腹經綸感到無比折服,他與聽眾的互動內容也留下漂亮的句點,此處且按下不表。
最後一期的內容真令人感動
亂逛的結果,意外看了兩集他訪問哈佛費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的節目,宋教授中文好學問高人又帥,看這兩集真享受。略述於後
右: 宋怡明教授,明史專家,研究方法令人佩服。
宋怡明教授是明史專家,為了研究明代在福建的生活,透過分析家譜、族譜,比對政府文件,田野調查20年。他進到圖書館、祠堂、農村、百姓的家中,一起抽菸喝酒。
過去我們看的官修歷史,通常從大視角來看;但西方研究歷史似乎喜歡「以小看大」,透過老百姓的小歷史討論大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宋教授認為,倘若忽略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那就不能說對歷史的瞭解是全面的,我們不缺那種大歷史,我們缺的是小歷史。
回到這兩集的節目。
明代有編戶、軍戶制度,一戶要有一人當兵,節目分享了研究中發現的民間小故事。
  • 例一某戶幾個兄弟都不想當兵,便雇了一個和尚代替這戶人家去當兵。本來只是當幾年,後來又補貼費用讓這位和尚永遠服兵役,簽合同以為憑,讓勞務役加上了財政義務。
  • 例二第一代幾個兄弟中某人當兵去了,多年後,當年服兵役的人也在軍隊的衛所養兒育女有了家,回到原籍要求這些年來幫家族當兵的補償金。
  • 例三老家被黑道舉發逃兵,後代怕吃上官司,便仔細查訪以前家族是否曾有人在當兵。研究資料顯示,最遠曾從閩北遠赴海南找到家族當兵的證明。
  • 例四家族為了補償當兵的人,剛開始大家出錢年年補貼,後來衍生一次給滿,永不再付;慢慢的也有圈一塊地(軍庄、軍田),地上的收入都歸服役的那一房。這塊地不可賣地,這是「信託」的概念。

 宋教授舉這些例子說明
  • 是否因為有了商品經濟,就有了理財知識;還是,民眾為了應付政府的勞役,間接促進了市場經濟發展
  • 由於明朝不分家,一個家族只要出一人當兵即可,這樣的賦役制度引發「家族」的普及發展。到現在,華人不論遷居移民到哪裡,再遠,都知道家在哪兒

更完整更精采的,就請收看節目吧~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誰傻?

昨天晚上很高興能有機會欣賞《傻傻愛你,傻傻愛我》首映會。這是藍正龍首部執導作品,以喜憨兒為主軸的暖心作品。這部片子也拉出了好幾條支線,每一條都可以開展深刻的討論,例如喜憨兒的家庭、生活、視角。

很意外的是,主角就由真實的喜憨兒飾演,把喜憨兒單純的想望、可貴的簡單,演得非常到位,惹得全場笑淚交織。片中金句連發,這裡就不劇透了。 
大約片子演出2/3時,劇情的衝突張力走到最高,我開始擔心故事如何收尾,心裡暗自拜託不要弄個只能自圓其說無法說服觀眾的爛尾。幸好沒有編劇厲害,把許多各自獨立的元素不著痕跡的聚斂在一起 (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獎)
導演藍正龍,十幾年前跟兒子一起看的偶像劇《鬥魚》的演員之一,這次在電影中飾演一位頹廢的插畫家,又酷又帥,比十幾年還有型。電影結束後,藍正龍現身跟大家聊聊拍攝的初衷與花絮。升格父親又投身喜憨兒基金會公益多年的藍正龍,言談舉止散發出不同潮男的魅力,難怪女主角郭書瑤要稱之為遇過最帥的導演
20190628首映會會後導演分享@欣欣秀泰
 郭書瑤飾演被父親賣掉的援交妹,從」「」一路詮釋轉折的變化,也相當不易,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第十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_名家交鋒


上週五晚(5/24)跟好友去國家音樂廳,欣賞第十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首場演出----「名家交鋒」。

之所以稱為「名家交鋒」,乃因全場演出「擊樂協奏曲」,由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兩大名家攜手合作。

在交響曲演奏中,打擊樂器通常排在最後面;但以擊樂器為主的協奏曲中,打擊樂器排到最前方,主客易位,聽起來味道大不相同。

記下幾點不成熟的心得當作紀念
一、      協奏曲是兩股音樂勢力的合作與對抗,欣賞過程中,我一直擔心打擊樂的聲音會吃掉弦樂,畢竟打擊樂叮叮咚咚碰碰鏘鏘的聲音,不是清亮就是氣勢,很容易壓制弦樂細膩的變化。我發現這些擔心需靠著高竿的編曲來化解,讓兩邊的名家能戰又能合。但也可能因為如此,幾曲演奏下來,我看著節目單上的樂曲說明,耳拙到無法分辨現在是演奏哪一曲。
二、      打擊樂器行頭真多,那些「傢私頭」擺陣出來真是驚人。家裡有一套小樵的爵士鼓,佔了他房間近一半空間;那晚演奏的打擊樂器,體積龐大,搭配的鼓棒、拉弓等等也是琳瑯滿目,每種樂器處理的聲音效果都不相同,頗為有趣。
三、      當晚演出的打擊樂手顏值挺高,穿著黑色無袖上衣,搭配長筒黑色緊褲,一身勁裝登場。黑色無袖上衣襯托出白皙的一雙藕臂,揮動鼓棒或拍擊,在舞台視覺上特別出挑。

說實在,我還滿想看狂野、熱火的打擊樂演出,等下次了。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許茹芸演唱會

4/20和小樵到小巨蛋參加許茹芸演唱會。許茹芸當年盛極一時的「淚海」「如果雲知道」「日光機場」「獨角戲」「突然想愛你」等,紅遍大街小巷,獨特的「芸式唱腔」也成為她的招牌和侷限。


那時大約是1996-1997年,小樵還在讀幼稚園中班,小耕剛上敦化小一,每天開車回家的時候,我們會在車上高唱這些歌,鬼吼鬼叫,把天后的抒情歌唱得像軍歌般雄壯威武。當時好需要壯膽,用唱歌迎接壓力,用搞笑抹去恐懼,謝謝許茹芸歌聲的陪伴。
昨晚的演唱會,從7:3010:20除了換衣服以外沒有中斷,連唱/連站三小時,確實不簡單。舞台的視覺設計非常精彩,打造出雲海翻湧、山巒疊翠、廣袤大地等效果,螢幕動畫搭配歌詞意境變化多端,真的是誠意十足。
特別來賓吳宗憲和許茹芸合唱「男人女人」,打諢說笑,雖然黃腔不入流,音準又亂掉,但也把太抒情的場子炒熱了起來;另一位來賓徐佳瑩合唱「愛就愛吧」「花粉症」,可能基於尊重主場吧,徐佳瑩的穿著實在抱歉,合唱時實力也未發揮,到獨唱「到此為止」才展現雄厚功力。

1998年之後很少聽許茹芸的歌了,近幾年聽說她也努力轉型,擺脫定型的唱腔和歌路,演唱會也唱了很多新專輯的歌。為了表現她的突破,中間有一段黑白影片夾雜「我是誰誰是我」的囈語,但坦白說滿失敗的,反倒像無病呻吟的碎句。
瑕不掩瑜。演唱會唱好唱滿,沒有安可,結束時已經10:20,陸續有一成左右的觀眾離席,但仍有九成的觀眾賴著不走,敲螢光棒大喊安可,幾分鐘後許茹芸再度出場唱了「愛情電影」,對歌迷大喊晚安再見,我和小樵轉身擁抱,紀念那段以笑代哭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