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貝多芬之旅(6) 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OP.27-2 月光

1801年發表  31  14號鋼琴奏鳴曲  OP.27-2Moonlight

(最著名的鋼琴奏鳴曲,不為月光而做,月光卻灑滿了大地。)


有名到連作者都抱怨

    貝多芬這首第14號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可說是他知名度最高的鋼琴奏鳴曲了。1802年發表後因曲子動聽大受歡迎,太受喜愛的程度讓貝多芬無奈的向弟子徹爾尼抱怨這是無心插柳;他曾說人們常常談論《升c小調奏鳴曲》,我絕對寫過比這更好的東西。
  這就像你跟某作家寒暄時,不斷讚譽他某部作品,但這位作家早已有更多新的、優秀的作品問世,你卻沒關注到。呵呵……
  但說真的,這首曲子實在太好聽,雅俗可共賞,適合廳堂演奏,也適合商店車廂播出,這麼優的曲子不小心就會得到另一個封號----芭樂名曲。在古典音樂的領域,有時我倒覺得「芭樂」是另一種形式的讚譽呢! 

第一樂章:迷人的「月光」

  關於「月光」的標題,基本上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貝多芬並不是因月光心生創作之意,此曲與前一首OP.27-1同被命名為「幻想曲式的奏鳴曲」。而被冠上「月光」之名,是在貝多芬逝世五年後,音樂評論家H.F.L. Rellstab聽了此曲第一樂章後表示:「猶如置身瑞士琉森湖月光閃耀湖面的搖盪小船上一般。」從此「月光奏鳴曲」變成了眾人對此曲的暱稱。
琉森湖
瑞士琉森旅遊局
  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被「月光」名稱緊箍後,真的怎麼聽都覺得有月色下湖面微波輕晃的感覺,這個詞輕易擄掠了本樂章,我幾乎可以想像,要是貝多芬在世,一定會很不高興的說「誰叫你們自作主張的。」哈~
  多數人大概跟我相同,以為第一樂章是三拍子。看了樂評、查了樂譜,才發現其實是二拍子。右手用很弱的三連音不斷彈奏到樂章結束,造成靜謐的氳氤,聽過的都難忘;最後又以極為微弱的兩次和弦收尾,有幕終劇落、餘韻猶存之感。

 附上Wilhelm Kempff演奏第一樂章的影片。

第二樂章:需要一朵小花

  此樂章很短,約兩分半,李斯特曾經形容這個樂章是「兩個深淵裡的一朵花」,夾在極為出色的一、三樂章之間,第二樂章該如何表現呢?太強,破壞第一樂章的靜謐且無法凸顯後面的爆發力;太弱,接不上第三樂章的激進且拖壞前面的繞樑餘韻。
  於是便做為一彎小橋,連結兩個樂章;做為一朵小花,點綴兩座深淵。這也難怪我老是記不起第二樂章的曲調。

第三樂章深淵再起

  此樂章讓人屏息傾聽,鋼琴家若無相當膽識,恐怕很難挑戰此一樂章。它的音階非常快速輕巧靈活,遇到強音時短促震撼奔放澎湃,輪番的湧泉一次比一次攀高,令人讚嘆。一架鋼琴十隻手指,卻彈奏得像千軍萬馬,熱血沸騰,斬釘截鐵毫不猶豫。
  每次聽完,我都覺得貝多芬在生氣,用鍵盤音樂宣洩他的鬱悶與無助。
  當然這是臆測,貝多芬沒告訴我。

附上Wilhelm Kempff演奏第三樂章的影片。(年紀大了,有一些音彈錯,但夠厲害了)
貝多芬的手寫原稿

我聽的版本
當中最喜歡吉利爾斯的演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