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簡愛~簡愛不簡單


        《·》(Jane Eyre英國作家夏綠蒂·白朗特名作1847倫敦出版後,引起巨大迴響至今仍歷久不衰。
·第一版的封面
Original uploader was Chick Bowen at en.wikipedia; Charlotte Brontë (1816-1855)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University of Leeds Library,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298382

        很多人看了書才知道「簡愛」是人名,整個故事圍繞在孤女簡愛成長的過程,以及她和莊園主人羅齊斯達的相愛。
                 閱讀本書相當震撼,很難想像這是19世紀男性威權時代下的作品,簡愛寄人籬下,沒有出色的外表,靠著她堅強的韌性和慈愛的老師同學鼓舞,奮力上進,終於能完成教育,謀得家庭教師的職務。簡愛小時抵抗階級的壓迫,成年後選擇寬恕仇視她的舅媽,不陷入怨懟報復的死胡同,終能走出自己的人生。
小簡愛與舅媽起爭執,她不堪被挨打又被誤會,說:“我怎麼敢,里德太太?我怎麼敢?因為這是真理。”
F. H. Townsend, 1868-1920 -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260/1260-h/images/, 公有領域,//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210293

         簡愛曾兩度拒絕婚姻,第一次是因為新郎羅齊斯達隱瞞已有位精神疾病的妻室,她只好傷心的離開;第二次是因為她對求婚者聖約翰只有兄長的愛慕,並無男女的情愛,於是明確表明態度。簡愛面對感情時展現選擇的勇氣,頗有女性主義按自己意志生活的氣概。
簡愛離開莊園後,飢寒交迫,倒在聖約翰家門口。
 F. H. Townsend, 1868-1920 -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260/1260-h/images/,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210449

        當簡愛再度回到莊園時已身價不凡,莊園卻殘破不堪,羅齊斯達的妻子在火災中喪生,他也因此失明並失去一隻手。闊別多年,兩人重逢再度燃起愛苗,貧苦、年齡和身體殘疾都不是簡愛看重的,她要的是心靈的交流、性格的和諧,最後與羅齊斯達結為幸福眷侶,結束她乖舛的命運。至此,我們似乎能揣測最初譯本稱為簡愛,或許有「簡單純潔的愛」一語雙關的考量了。
曼徹斯特哈姆(Hulme)地區的酒館「The Salutation」是白朗特創作《簡·愛》的地方,當時這裡是家旅店。
圖片來源: 
 Jon's pics - The Salutation, Manchester,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365201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小婦人~平凡家庭燁燁生輝

    小婦人》是美國作家奧爾柯特的成名作品,1868年出版,描述南北戰爭期間一個家庭的生活與四位女兒的故事,內容包含了親情、友情及愛情,多次被改編成卡通電影電視劇這四位個性不同的姊妹,生活互動真實自然,儘管已經出版一百多年了,當今每位少女讀者都還能在小說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Louisa May Alcott
  
改編戲劇搬上銀幕的"小婦人"
  從情感關係的角度,以下三點值得閱讀時關注

一、      富字當前,也別失了自信故事描寫女孩到豪宅作客、參加上流社交活動,因家境清寒弄不出像樣的裝扮,只能盡量掩飾窮酸樣。女孩們面對這樣的局面,有人自信滿滿毫不在意,有人膽小羞怯不敢接近,有人則愛慕虛榮設法迎合。讀者不妨反思自己屬於哪一類
二、      真誠友愛,不怕嫌隙摩擦:故事中多處描寫女孩們因性格、誤會、衝動等引發的齟齬,有些事件相當嚴重(如燒書稿),但最終仍憑藉真誠的友愛,彼此關懷,既保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並維持和諧的互動,讓人想到孔子說的「和而不同」。本書不美化手足間的爭執,讀者可從中思考家人相處之道。
三、      戀愛婚姻,大事必要思慮:長女美格是家中第一朵綻放的羅曼史之花,書中仔細描述了每個人對戀愛婚姻的看法及考慮的重點,包括經濟、年紀、家庭、動機等都有所著墨,絕非「萬事皆可拋」的愛情至上。對年輕讀者而言,恰可藉此學習感性、理性如何調和並重。
1868-1869出版兩卷"小婦人"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貝多芬之旅(6) 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OP.27-2 月光

1801年發表  31  14號鋼琴奏鳴曲  OP.27-2Moonlight

(最著名的鋼琴奏鳴曲,不為月光而做,月光卻灑滿了大地。)


有名到連作者都抱怨

    貝多芬這首第14號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可說是他知名度最高的鋼琴奏鳴曲了。1802年發表後因曲子動聽大受歡迎,太受喜愛的程度讓貝多芬無奈的向弟子徹爾尼抱怨這是無心插柳;他曾說人們常常談論《升c小調奏鳴曲》,我絕對寫過比這更好的東西。
  這就像你跟某作家寒暄時,不斷讚譽他某部作品,但這位作家早已有更多新的、優秀的作品問世,你卻沒關注到。呵呵……
  但說真的,這首曲子實在太好聽,雅俗可共賞,適合廳堂演奏,也適合商店車廂播出,這麼優的曲子不小心就會得到另一個封號----芭樂名曲。在古典音樂的領域,有時我倒覺得「芭樂」是另一種形式的讚譽呢! 

第一樂章:迷人的「月光」

  關於「月光」的標題,基本上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貝多芬並不是因月光心生創作之意,此曲與前一首OP.27-1同被命名為「幻想曲式的奏鳴曲」。而被冠上「月光」之名,是在貝多芬逝世五年後,音樂評論家H.F.L. Rellstab聽了此曲第一樂章後表示:「猶如置身瑞士琉森湖月光閃耀湖面的搖盪小船上一般。」從此「月光奏鳴曲」變成了眾人對此曲的暱稱。
琉森湖
瑞士琉森旅遊局
  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被「月光」名稱緊箍後,真的怎麼聽都覺得有月色下湖面微波輕晃的感覺,這個詞輕易擄掠了本樂章,我幾乎可以想像,要是貝多芬在世,一定會很不高興的說「誰叫你們自作主張的。」哈~
  多數人大概跟我相同,以為第一樂章是三拍子。看了樂評、查了樂譜,才發現其實是二拍子。右手用很弱的三連音不斷彈奏到樂章結束,造成靜謐的氳氤,聽過的都難忘;最後又以極為微弱的兩次和弦收尾,有幕終劇落、餘韻猶存之感。

 附上Wilhelm Kempff演奏第一樂章的影片。

第二樂章:需要一朵小花

  此樂章很短,約兩分半,李斯特曾經形容這個樂章是「兩個深淵裡的一朵花」,夾在極為出色的一、三樂章之間,第二樂章該如何表現呢?太強,破壞第一樂章的靜謐且無法凸顯後面的爆發力;太弱,接不上第三樂章的激進且拖壞前面的繞樑餘韻。
  於是便做為一彎小橋,連結兩個樂章;做為一朵小花,點綴兩座深淵。這也難怪我老是記不起第二樂章的曲調。

第三樂章深淵再起

  此樂章讓人屏息傾聽,鋼琴家若無相當膽識,恐怕很難挑戰此一樂章。它的音階非常快速輕巧靈活,遇到強音時短促震撼奔放澎湃,輪番的湧泉一次比一次攀高,令人讚嘆。一架鋼琴十隻手指,卻彈奏得像千軍萬馬,熱血沸騰,斬釘截鐵毫不猶豫。
  每次聽完,我都覺得貝多芬在生氣,用鍵盤音樂宣洩他的鬱悶與無助。
  當然這是臆測,貝多芬沒告訴我。

附上Wilhelm Kempff演奏第三樂章的影片。(年紀大了,有一些音彈錯,但夠厲害了)
貝多芬的手寫原稿

我聽的版本
當中最喜歡吉利爾斯的演奏

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祕密花園》~大自然的療癒力量

       《祕密花園》是美國作家法蘭西絲.巴納德的作品,描述一座塵封十年的祕密花園禁地,如何療癒了兩個不快樂的孩子。
作者Frances Hodgson Burnett
       這兩個孩子一個名叫瑪麗,缺乏父母的關心,驕縱蠻橫,父母病故後,投靠遠在英國的舅舅。另一個孩子名叫科林,是舅舅的兒子,因為從小臥病在床,經常歇斯底里發脾氣。
       瑪麗「不懂快樂」,科林「不想快樂」,但在瑪麗無意中發現荒廢的祕密花園後,重建過程先是改變了瑪麗,又進一步改變了科林,並治癒了他瘦弱的身體和蒼白的心病。這當中有一位關鍵人物,名叫迪克,開朗活潑,和另外兩個人形成強烈對比,他熟悉花草樹木及小動物的習性,是重建花園的最大功臣。
1911年版的《秘密花園》封面
From the Collections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另一組對照人物是科林和他的父親克雷曼。克雷曼先生在愛妻過世後,下令封鎖了妻子生前最愛的花園,並且長年出遊。若說柯林臥床是「自我放棄」,那麼克雷曼便是「自我放逐」,整個家庭壟罩在陰暗灰色的氣壓中。隨著科林不可思議的好轉,克雷曼先生也敞開心胸,迎接重建後花園的生機盎然。
                  大自然擁有魔法般的力量,迪克、瑪麗和柯林對花園的投入,喚醒萬物生的能量,即使看似萎頹的薔薇、灰乾的枯樹,只要還有一絲綠意,都能再度甦醒。

                 人也一樣,瑪麗和柯林親近自然、接觸土地、和動植物作朋友,啟動了心靈的「綠意」,與其說這些孩子拯救了花園,不如說,是這座花園拯救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