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長腿叔叔》~孤女奮鬥記


    長腿叔叔》是美國作家·韋伯斯特1912年發表的小說,描述孤兒院朱蒂的故事,她的經歷有如「麻雀變鳳凰」,讓許多少女讀了心動不已。
作者珍·韋伯斯特,參與社會改革運動,關注孤兒、女性受教權
        長腿叔叔身分保密的懸疑感、孤女隻身奮鬥的感動性,這兩個元素讓故事有了可看性。但整部小說的靈魂,貫穿在朱蒂寫給長腿叔叔的書信中,從中可窺見朱蒂的性格與成長,雖然文體簡單,但閱讀朱蒂的信彷彿進入她的生命,她對這位未曾謀面的資助人傾訴生活中的歡喜與愁苦,相當令人感動。
長腿叔叔改編成動畫
         許多女孩都有被愛被寵被關心的期待,然而我們更應該關注朱蒂的特質,為何能打動長腿叔叔的心。套句流行語「花若芬芳,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用來詮釋朱蒂的幸運可說貼切,以下四個特質我認為是關鍵 :
  • 首先,朱蒂個性真誠坦率,不矯揉造作,她坦承自己學識的不足,比不上同期的大學生;對於在孤兒院經歷的糗事也不刻意美化,流露出真性情的一面,讀她的信件總能讓人會心一笑。
  • 其次,朱蒂樂觀幽默,不怕挫折,面對困難時儘管也會失望灰心,但沒過兩下又能重新拾起戰鬥力,勇敢接受挑戰。試想,如果整天咳聲嘆氣,把挫折歸咎於低微的出身,剛開始或許能博得同情,長此以往,絕對讓人消受不了。
  • 再來,朱蒂認真進取,努力充實自我,訂定了嚴格的閱讀計畫,朝著寫作的目標毫不懈怠。也像海綿一樣極力學習,文武兼修,短短大學生涯就嶄露了頭角,稱得上是一位「有料」的女孩。
  • 最後,朱蒂善良感恩,見解獨立,珍惜她獲得的資助,一旦有能力就想回饋。她也有少女的粉紅夢,但絕不濫用他人的愛心,最後終能獲得長腿叔叔的尊重。此一尊重,方能扭轉「資助被資助」的不對等關係,成為眷侶。

         總之,當我們羨慕朱蒂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同時,應該更加學習她的真善美,這是這部經典帶給讀者最大的啟示。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傲慢與偏見~四種戀愛樣態一次看


    《傲慢與偏見》是19世紀英國小說家·奧斯汀的代表作 時至今日,中譯本已不可勝數,也多次改編成影視,奠定其不可撼動的經典地位。
傲慢與偏見@維基百科

作者: 珍.奧斯汀@維基百科
    小說描述男女之間的感情與婚姻問題,面對未來的歸宿,每個角色的心態和考量都不相同,歸納有以下四種類型 : 
  • 第一種類型,重視階級、愛慕虛榮最極端的就是貝納太太,完全以這個角度為五個女兒擇偶。狄堡夫人也是此類代表人物,勢利愛現,唯錢是瞻。
  • 第二種類型,遊戲人間、無知放縱最典型的是小女兒莉蒂亞和韋漢,給周遭的人惹來一大堆麻煩還不自知。
  • 第三種類型,畏縮柔弱、不敢爭取就像珍和賓利,明明彼此相互吸引,卻總是受人影響,躲在角落黯然神傷。
  • 第四種類型,獨立思考、勇於突破故事的男女主角伊莉莎白和達賽之間屬於此類,他們具有智慧,不受迂腐世俗價值的約束,追求平等與尊重的關係。

    搬上大螢幕最受到矚目的,是2005年綺拉·奈特莉馬修·麥迪恩演出的同名電影。其中兩位主角吵架的一幕,一整個都是偏見,但卻吵得如此性感。




    小說成功勾勒出這些角色的性格,也給讀者仿效或借鏡的機會。故事中不論哪種類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傲慢」與「偏見」的表現,蒙蔽了雙眼,在感情發展上不斷誤事。
    為什麼會有「傲慢」與「偏見」呢?可能源於第一印象,可能是受流言蜚語先入為主,也可能是環境壓力所造成的,讀者不妨細細推敲,也等於是給自己的省思。
    雖然故事設定的背景是19世紀的英國鄉紳階層,但時至今日,小說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和感情互動樣態,仍帶給21世紀的我們雋永的智慧。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貝多芬之旅(5)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 OP.24

1801年發表  31  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  OP.24 
(
第四、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大大提升小提琴的地位,不再只是鋼琴的伴奏)



帕爾曼&阿胥肯納吉
            突破
  1. 貝多芬第四、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是將小提琴地位上升到與鋼琴並駕齊驅的關鍵二曲。在此之前,小提琴只是大鍵琴的伴奏,後來由於小提琴的改良,讓小提琴得以用較大、較渾圓的音質展現。到了貝多芬手中,他嘗試各種樂器的表現方式,給了小提琴與鋼琴平起平坐的機會,自此開展出小提琴奏鳴曲的新風貌。
  2. 五號的「春之奏鳴曲」太有名了,聽眾接受度高;先聽五號的話,對四號的接受度會受到「不良影響」。
  3. 以「春」(Spring)為名,不是貝多芬取的,但聽過的人都不會反對整首曲子洋溢著春天親近愉悅的氣息。猜想貝多芬若知道後人如此取名,應該也不會反對,頂多再加一句「唔,不只是春。」
  4. 本曲採用F大調,之後貝多芬六號田園交響曲也是F大調,自此F大調被視為最接近大自然的調性。
附上鄭京和& Kevin Kenner版本
          心得
  1. 以前受劉岠渭先生的演講影響,我以為要表現自然田園風光,都得來段木管演奏。但聽了本曲後,發現沒有木管,只有小提琴和鋼琴,兩種樂器也能把春天風光展現得沛然莫之能禦(楊照之語)。雖然貝多芬沒說這是「春」,但若把它當春天的「標題音樂」聽,也沒有違和之感。
  2. 帕爾曼(小提)和阿胥肯納吉(鋼琴)演奏的版本我最喜歡,兩位大師演奏之間明明有攻有防,但不見搶白的刀光劍影,比較像是兩情相悅的歌舞婆娑,俱都化成輕風駘蕩、溪水潺潺,春之謳歌、生之禮讚。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1070505沒吃早餐的童年@國語日報

母親節前夕
謹以此文,感謝在天上的父母

1070505發表於國語日報

艾薇塔觀後


我看過三部音樂劇在香港看歌聲魅影,在倫敦看媽媽咪呀,以及不久前在國家戲劇院看的艾薇塔
歌聲魅影@香港

媽媽咪呀@倫敦

艾薇塔@國家戲劇院
「艾薇塔」(Evita)就是阿根廷前第一夫人伊娃,電影版由瑪丹娜演出,音樂由Tim Rice作詞、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伊娃的一生短暫而璀璨,從底層出身,扶助先生當選阿根廷總統,她也成為受人民愛戴,舉國瘋狂的女性。

艾薇塔的巨星風采@維基百科
這齣音樂劇我認為有好幾個亮點:

  • 金曲多,曲曲膾炙人口,包括〈阿根廷別為我哭泣〉(2:47-3:12)〈千顆星星的夜晚〉〈噢!好個馬戲團大秀〉〈你將愛我〉〈另一個大廳中的另一個行李〉等等,百聽不厭,我個人很喜歡〈高飛.崇拜〉(2:01-2:23)。
  • 紀錄片與舞台並行,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見證這位戲劇性的人物;但也因此目不暇給,來不及同時聽歌、賞舞、瞄字幕、看影片,看到眼睛都快中風了。
紀錄片與音樂劇並行,圖為一開始以倒敘手法呈現伊娃過世,與國哀悼場景。
  • 女主角艾瑪金斯頓實力堅強,整齣《艾薇塔》慷慨激昂的部分不少,當她聲嘶力竭鼓動民眾時,真覺得她把頭、喉、胸、腹所有的共鳴點都用上了(0:05-0:28)。為此我又聽了一遍電影原聲帶,相較之下,我認為瑪當娜的歌聲有嫵媚之效,而本齣音樂劇的女主角則將依娃前期的力爭出頭,到後期的第一夫人權力領導,詮釋得絲絲入扣。
電影原聲帶_瑪當娜
  • 舞群載歌載舞太曼妙,場面華麗,美不勝收。女主角把伊娃的魅力與煽動性,舞動得讓人心神蕩漾,肢體眼神無不撩撥。
百老匯音樂劇名不虛傳
  • 說書人「切.格瓦拉」貫穿全劇(2:01-2:46),忽而評論伊娃、忽而側寫伊娃、忽而冷眼旁觀、忽而化身暴民,有時在劇情內,有時游離到劇情外,此角色的安排可謂神來之筆。
切.格瓦拉穿梭於劇情內外,扮演說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