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不等風來花自落

2018歲末,承友人邀請到城市舞台看戲賞樂----不等風來花自落。這是一場歌仔跨界劇場音樂會,我欣賞的這場有三個主題,分別是「白香蘭不負如來不負卿半人(三齣戲名取得真好)
熱鬧滾滾的台味文宣

海報文宣的設計看起來很「豐沛」,有熱鬧的台味。舞台的設計倒是很潮,左邊是樂團演奏區,右側是說戲沙發區,其餘透過高低台階和螢幕上投射的畫面變化,表現豐富的視覺移動。
這場號稱「歌仔戲*音樂劇*音樂會」的跨界演出,吸引了年輕到年長的觀眾,過去被視為文武場(伴奏樂隊,後場),這次拉到前台,由灣聲樂團擔綱演奏,音樂揉合了多項元素,連中東音樂、爵士等,都來和歌仔戲尬上一腳。
舞台設計
躍演、尚和兩個劇團負責演和唱,並邀請 許富凱和曹雅雯客串主唱。為了讓觀眾知其所以然,由澎恰恰以主持人的角色訪問、說戲。一場約140分鐘的節目看下來,對歌仔戲有了ㄧ些了解,多了不少尊敬。

擇要略述心得如下

一、指揮李哲藝先生及尚和梁越玲團長,努力想讓古典樂走入大眾、讓傳統歌仔戲精緻化的努力,令人敬佩。
二、以「讀音」表達的閩南語典雅好聽,可惜我不太會說。
三、作詞者相當厲害,有些曲目歌詞直白(也許是考量不讓聽眾腦力負擔過重);有些幽默逗趣,如「萬靈丹」「無漁村組曲」;還有些用詞文言,意境優美如「如露亦如電」「風中之葉」「半人主題曲」。其中許富凱唱「風中之葉」時,我還忍不住掉了眼淚。
四、穿著西裝領帶表演歌仔戲的身段,會是什麼效果呢?梁越玲與呂承祐在「踏上絲路」啟程長征那一幕,直接讓觀眾「看破手腳」,最令人驚艷,想不到歌仔戲的肢體表現可以那麼有韻味。(以前雙腳的姿態都被長掛遮住,這次可說一覽無遺……英姿颯爽)
五、如果帶媽媽來看,她一定很喜歡、很享受、很滿足。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閱讀-獎勵-分享」金三角 學校獎勵制度再升級


1071128國語日報第13版
    為了激勵學生閱讀,許多學校都設計了別出心裁的獎勵制度,最常見的就是「累積晉級」,例如閱讀一定數量的書籍,就可以獲得「小學士、小碩士、小博士」之類的榮譽,有些學校還會籌編經費送獎品。
    設計獎勵制度的立意是好的,但這些年筆者走訪多校,卻也發現若干問題:
       一、 獎勵反客為主,閱讀貪走巧門:有些學生為獲得獎勵,以快速累積閱讀量為目標,出現ㄧ些取巧作法,如專挑文字量少的書籍或囫圇吞棗,使獎勵的美意大打折扣。不少學校注意到這個現象,在積點的設計上增加了一些門檻,不過本質上仍然圍繞「讀越多,獎越多」的概念。
       二、制式獎勵辦法,難以吸引學生:許多師長都承認,獎勵制度最捧場的就是中低年級的學生,高年級往往是鐵板一塊,活動熱度一過就興致缺缺;筆者甚至觀察到:越容易得獎的設計,高年級學生越不想「玩」,因為那正暗示閱讀這件事不會太有趣,否則為什麼要用那麼多誘餌吸引大家呢?
       三、我讀顧自我樂,閱讀與卿何干:另一個現象恰恰相反,許多喜愛閱讀的大孩子,常常不在乎這些獎勵,他們在閱讀中得到樂趣,外在的獎勵在他們身上顯得多餘,如果還要配合辦法中的種種規定(如撰寫學習單、心得報告),那麼更會讓大孩子們索性拒絕,自闢蹊徑。


    儘管如此,學校獎勵制度對全校性的閱讀推動仍具有一定功效,尤其對正處於建立價值觀、培養好習慣的孩童來說更有必要。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提高獎勵的CP值呢?筆者試著提出「閱讀--獎勵--分享」金三角模式,供學校師長參酌
「閱讀--獎勵--分享」金三角模式
一、激勵廣泛閱讀  涵括各類文章
    純粹以量取勝是最陽春的獎勵方式,容易誤導學生湊數量拚點數。學校應集思廣益,激勵學生接觸不同類型的文本,不但可拓展學生視野,也能幫助學生探索興趣。所謂各類文本,包括不同領域(如文學、科學、歷史)、不同文類(如詩歌、散文、小說)、不同載具(如紙本、數位)、不同語文(如中文、英文),目前已有不少學校在獎勵制度中加入一些關卡,得獎任務變難,反而能產生學生挑戰的欲望,讓獎勵制度更有意義。

二、物質獎勵為先  精神獎勵接棒
    學生參加閱讀獎勵制度初期,以物質性獎勵為誘因,一開始降低門檻,便於建立學生成就感;接著應提升獎勵層次,讓精神獎勵接棒。筆者服務的學校,學生累積閱讀點數100200點,均可換取獎品;但累積達400點可獲圖書館VIP卡一張(享有特殊禮遇),至600800點可分別擔任小館員、行動書車長。1000點是最高榮譽,可和校長一起邊喝下午茶邊聊書。事實證明,學生確實會因這樣的設計追求更高榮譽,更在意精神層面的鼓舞。

三、賦予分享責任  促進閱讀滾動
    獎勵是手段,不是閱讀的終點。獲得獎勵的學生把豐沛的閱讀能量分享出來,帶動同儕閱讀風氣,也重新反芻自身閱讀所得,可說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再以前述為例,擁有圖書館VIP卡的學生,可選一天中午帶兩位好友到圖書室享受閱讀樂趣;擔任行動書車長者,有權利選擇書車上要出借的書籍;獲得最高榮譽的小館長,要在圖書館成立一個月專區,推薦私房好書。分享的方式不難,但加了服務與責任,榮譽感十足。

    學校所有推動閱讀措施,無非是希望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PIRLS閱讀素養的定義包括:
1.由閱讀獲得樂趣。
2.閱讀各式各樣的文章。
3.從閱讀中建構出意義。
4.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筆者嘗試用十六個字概括「喜歡閱讀、廣泛閱讀、學會閱讀、分享閱讀」。學校閱讀獎勵制度如果設計得宜,幾乎可促進其中「喜歡閱讀、廣泛閱讀、分享閱讀」三項呢!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魔笛_生命的低谷,藝術的高峰

 日前欣賞了莫札特經典大作「魔笛」,由台北愛樂歌劇坊長榮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雖然魔笛部分曲目耳熟能詳,但我從沒好好聆賞,便藉此機會事先做些功課,以下是我的「預習」
  (1)1964年貝姆指揮(精選)版本
  (2)1972年蕭提指揮(精選)版本
  (3)1983年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版本(影片)
  (4)夜后之歌各經典版本(影片)
  (5)樂評多篇
 
欣賞魔笛前的預習

    102日晚上,魔笛在國家音樂廳正式演出,整場表演長達近3小時,下半場開始演出時已經21:00了,可謂投注大量心血的大戲,值得好好寫一篇觀後感。

第一,舞台形式
  場地選在國家音樂廳,不是戲劇院。起初我以為是樂團演奏加上歌唱家演唱,但現場才知道猜錯了。舞台被分為兩部分,右側約1/3是樂團演奏位置,其他空出來作為戲劇(及演唱)空間。
   音樂廳無法展現如戲劇院的舞台劇幕變化,但演出單位很聰明的運用大型背幕投影、燈光及四個可移動的白框矩形架,做出簡潔又變化多端的情境意象, 這樣的安排我認為相當高竿,舞台也不會因為過多元素而顯得擁擠
    指揮是邱君強,之前常聽到邱君強的名號,但這是第一次聽他指揮的演出,頗為出彩。

第二,編劇創作
        整個劇情仍忠於原著順序開展,但劇本從2018年的現代開始「一位被公司革職的中年大叔,人生陷入絕境,意外發現一款名為魔笛的線上遊戲,便進入了遊戲中,在遊戲裡扮演塔米諾王子……
         每一局遊戲,銀幕上會揭示這局的困難度☆☆☆☆、任務、承接人和寶物(忘了現場使用的字眼,總之是該局的關鍵物,如魔笛、少女像等等)。這些訊息,除了展現改編的創意外,還可以讓不熟悉原劇的觀眾迅速進入狀況。(的確,整個魔笛劇情本來就有過關打怪的味道)

第三,三侍女三重唱
        王子被巨蟒追襲,三侍女救了王子,演出了三重唱。這段感情變化迅速,一開始像戰士唱凱旋曲(打死巨蟒),接著發現救了英俊小生,三個侍女一秒變花痴,不斷想吃小鮮肉的豆腐。此時我最喜歡她們唱「我」「我」「我」的部分歌聲風情萬種,和一開始的威風判若兩人。從歌聲來說,我認為三重唱相當成功,不過情感部分較為含蓄,不夠風騷;服裝部分有點像百貨公司的電梯小姐,或許遊戲的虛實穿梭沒什麼不可以,但其中一位的窄裙穿著還真讓我頻頻出戲。

第四,小人物的愛情曲
        捕鳥人帕帕基諾和女友帕帕基娜絕對是魔笛的喜點諧星,出場就是開心,他們是小人物的代表。莫札特為他們寫的曲子音域都不高,簡單易學易唱。除了大家熟知的「捕鳥人之歌」外,帕帕基諾說謊被侍女鎖上嘴巴,仍然可以發出「哼哼哼」唱歌;他與帕帕基娜合唱「pa-pa-pa-papagena」也是好聽極了。似乎不用華麗的詞藻,只要單音也可以唱出美妙的音樂。
         實際上莫札特寫此曲時正是貧病交加、生命即將走入終點,電影阿瑪迪斯中他蓬頭散髮、病入膏肓的樣子叫人心疼,這位天才即使在身心絕境之際,仍然寫下帶給大家歡喜的曲調,一如他對塵世的戀戀不捨。
(電影阿瑪迪斯劇照) 莫札特天真爛漫的樣子
(電影阿瑪迪斯劇照) 莫札特後期貧病交加,同時創作魔笛與安魂曲,身心勞累到極點
第五、大人物的愛情曲
        另一組眷侶就是主角王子與公主,莫札特為他們寫的曲子音域有相當難度,和前一組相較,便有天上人間之別。
         這兩位主角不論獨唱(王子這幅畫像可真迷人」;公主我感到愛情的幸福」)、或二重唱,表現的是聖潔與高貴,與捕鳥人的天真爛漫完全不同。這次擔綱的兩位歌手表現不俗,不論衝上雲霄或旖旎訴情都很動聽。

第六、善的低吟
    薩拉斯妥象徵善的一方,出場時我嚇了一跳,這人穿著祭司袍,格外高大魁梧(不知肚裡有沒有刻意塞枕頭),以男低音娓娓唱來,頗為威嚴肅穆,尤其唱到低音時的共鳴沉穩又迷人。

第七、夜后花腔
    莫札特為夜后這個角色寫了兩段高難度的女高音詠嘆調。第一段為央求塔米諾王子救出公主帕米娜而唱(「親愛的孩子別顫抖啊」),曲調抒情哀美動人心腸,後段已有音階的攀爬流轉。
到了夜后第二次出場,堪稱整齣戲劇的重中之重唱得好不好,直接影響整齣戲的評價(這壓力大呀……)。這次的詠嘆調名為「復仇之火在我心裡燃燒」,也是大家俗稱的「夜后之歌」。(我在網站上曾看到網友問莫札特有一首啊啊啊的歌叫什麼,讓我差點噴飯,就是這首啦……)
夜后之歌挑戰人聲極限,快速的高音階變化,是寫給女高音的炫技之作。我聽了非常多不同版本,高音群時簡直不像人聲,每一個音要敲到準位,實在是莫札特寫來整人的。()
先聽聽網路上兩個不同女高音的夜后之歌:
(嚴厲的夜后之歌) Edda Moserhttps://youtu.be/ZNEOl4bcfkc
(氣定神閒的夜后之歌) Erika Miklosahttps://youtu.be/ERsjRsCBlBo

本場原來是羅心汝演唱,因臨時不適改由詹佳穎上場(主辦單位加印詹的介紹,很是尊重),炫技樂段速度唱得甚快,快則難,共鳴位置調整也要快,實屬不易。 

         感謝好友邀約,讓我有機會好好的認識魔笛、欣賞莫札特過了200年還為全世界喜愛的偉大作品。
向一代音樂天才莫札特致敬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簡愛~簡愛不簡單


        《·》(Jane Eyre英國作家夏綠蒂·白朗特名作1847倫敦出版後,引起巨大迴響至今仍歷久不衰。
·第一版的封面
Original uploader was Chick Bowen at en.wikipedia; Charlotte Brontë (1816-1855)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University of Leeds Library,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298382

        很多人看了書才知道「簡愛」是人名,整個故事圍繞在孤女簡愛成長的過程,以及她和莊園主人羅齊斯達的相愛。
                 閱讀本書相當震撼,很難想像這是19世紀男性威權時代下的作品,簡愛寄人籬下,沒有出色的外表,靠著她堅強的韌性和慈愛的老師同學鼓舞,奮力上進,終於能完成教育,謀得家庭教師的職務。簡愛小時抵抗階級的壓迫,成年後選擇寬恕仇視她的舅媽,不陷入怨懟報復的死胡同,終能走出自己的人生。
小簡愛與舅媽起爭執,她不堪被挨打又被誤會,說:“我怎麼敢,里德太太?我怎麼敢?因為這是真理。”
F. H. Townsend, 1868-1920 -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260/1260-h/images/, 公有領域,//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210293

         簡愛曾兩度拒絕婚姻,第一次是因為新郎羅齊斯達隱瞞已有位精神疾病的妻室,她只好傷心的離開;第二次是因為她對求婚者聖約翰只有兄長的愛慕,並無男女的情愛,於是明確表明態度。簡愛面對感情時展現選擇的勇氣,頗有女性主義按自己意志生活的氣概。
簡愛離開莊園後,飢寒交迫,倒在聖約翰家門口。
 F. H. Townsend, 1868-1920 -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260/1260-h/images/,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210449

        當簡愛再度回到莊園時已身價不凡,莊園卻殘破不堪,羅齊斯達的妻子在火災中喪生,他也因此失明並失去一隻手。闊別多年,兩人重逢再度燃起愛苗,貧苦、年齡和身體殘疾都不是簡愛看重的,她要的是心靈的交流、性格的和諧,最後與羅齊斯達結為幸福眷侶,結束她乖舛的命運。至此,我們似乎能揣測最初譯本稱為簡愛,或許有「簡單純潔的愛」一語雙關的考量了。
曼徹斯特哈姆(Hulme)地區的酒館「The Salutation」是白朗特創作《簡·愛》的地方,當時這裡是家旅店。
圖片來源: 
 Jon's pics - The Salutation, Manchester,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365201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小婦人~平凡家庭燁燁生輝

    小婦人》是美國作家奧爾柯特的成名作品,1868年出版,描述南北戰爭期間一個家庭的生活與四位女兒的故事,內容包含了親情、友情及愛情,多次被改編成卡通電影電視劇這四位個性不同的姊妹,生活互動真實自然,儘管已經出版一百多年了,當今每位少女讀者都還能在小說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Louisa May Alcott
  
改編戲劇搬上銀幕的"小婦人"
  從情感關係的角度,以下三點值得閱讀時關注

一、      富字當前,也別失了自信故事描寫女孩到豪宅作客、參加上流社交活動,因家境清寒弄不出像樣的裝扮,只能盡量掩飾窮酸樣。女孩們面對這樣的局面,有人自信滿滿毫不在意,有人膽小羞怯不敢接近,有人則愛慕虛榮設法迎合。讀者不妨反思自己屬於哪一類
二、      真誠友愛,不怕嫌隙摩擦:故事中多處描寫女孩們因性格、誤會、衝動等引發的齟齬,有些事件相當嚴重(如燒書稿),但最終仍憑藉真誠的友愛,彼此關懷,既保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並維持和諧的互動,讓人想到孔子說的「和而不同」。本書不美化手足間的爭執,讀者可從中思考家人相處之道。
三、      戀愛婚姻,大事必要思慮:長女美格是家中第一朵綻放的羅曼史之花,書中仔細描述了每個人對戀愛婚姻的看法及考慮的重點,包括經濟、年紀、家庭、動機等都有所著墨,絕非「萬事皆可拋」的愛情至上。對年輕讀者而言,恰可藉此學習感性、理性如何調和並重。
1868-1869出版兩卷"小婦人"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貝多芬之旅(6) 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OP.27-2 月光

1801年發表  31  14號鋼琴奏鳴曲  OP.27-2Moonlight

(最著名的鋼琴奏鳴曲,不為月光而做,月光卻灑滿了大地。)


有名到連作者都抱怨

    貝多芬這首第14號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可說是他知名度最高的鋼琴奏鳴曲了。1802年發表後因曲子動聽大受歡迎,太受喜愛的程度讓貝多芬無奈的向弟子徹爾尼抱怨這是無心插柳;他曾說人們常常談論《升c小調奏鳴曲》,我絕對寫過比這更好的東西。
  這就像你跟某作家寒暄時,不斷讚譽他某部作品,但這位作家早已有更多新的、優秀的作品問世,你卻沒關注到。呵呵……
  但說真的,這首曲子實在太好聽,雅俗可共賞,適合廳堂演奏,也適合商店車廂播出,這麼優的曲子不小心就會得到另一個封號----芭樂名曲。在古典音樂的領域,有時我倒覺得「芭樂」是另一種形式的讚譽呢! 

第一樂章:迷人的「月光」

  關於「月光」的標題,基本上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貝多芬並不是因月光心生創作之意,此曲與前一首OP.27-1同被命名為「幻想曲式的奏鳴曲」。而被冠上「月光」之名,是在貝多芬逝世五年後,音樂評論家H.F.L. Rellstab聽了此曲第一樂章後表示:「猶如置身瑞士琉森湖月光閃耀湖面的搖盪小船上一般。」從此「月光奏鳴曲」變成了眾人對此曲的暱稱。
琉森湖
瑞士琉森旅遊局
  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被「月光」名稱緊箍後,真的怎麼聽都覺得有月色下湖面微波輕晃的感覺,這個詞輕易擄掠了本樂章,我幾乎可以想像,要是貝多芬在世,一定會很不高興的說「誰叫你們自作主張的。」哈~
  多數人大概跟我相同,以為第一樂章是三拍子。看了樂評、查了樂譜,才發現其實是二拍子。右手用很弱的三連音不斷彈奏到樂章結束,造成靜謐的氳氤,聽過的都難忘;最後又以極為微弱的兩次和弦收尾,有幕終劇落、餘韻猶存之感。

 附上Wilhelm Kempff演奏第一樂章的影片。

第二樂章:需要一朵小花

  此樂章很短,約兩分半,李斯特曾經形容這個樂章是「兩個深淵裡的一朵花」,夾在極為出色的一、三樂章之間,第二樂章該如何表現呢?太強,破壞第一樂章的靜謐且無法凸顯後面的爆發力;太弱,接不上第三樂章的激進且拖壞前面的繞樑餘韻。
  於是便做為一彎小橋,連結兩個樂章;做為一朵小花,點綴兩座深淵。這也難怪我老是記不起第二樂章的曲調。

第三樂章深淵再起

  此樂章讓人屏息傾聽,鋼琴家若無相當膽識,恐怕很難挑戰此一樂章。它的音階非常快速輕巧靈活,遇到強音時短促震撼奔放澎湃,輪番的湧泉一次比一次攀高,令人讚嘆。一架鋼琴十隻手指,卻彈奏得像千軍萬馬,熱血沸騰,斬釘截鐵毫不猶豫。
  每次聽完,我都覺得貝多芬在生氣,用鍵盤音樂宣洩他的鬱悶與無助。
  當然這是臆測,貝多芬沒告訴我。

附上Wilhelm Kempff演奏第三樂章的影片。(年紀大了,有一些音彈錯,但夠厲害了)
貝多芬的手寫原稿

我聽的版本
當中最喜歡吉利爾斯的演奏

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祕密花園》~大自然的療癒力量

       《祕密花園》是美國作家法蘭西絲.巴納德的作品,描述一座塵封十年的祕密花園禁地,如何療癒了兩個不快樂的孩子。
作者Frances Hodgson Burnett
       這兩個孩子一個名叫瑪麗,缺乏父母的關心,驕縱蠻橫,父母病故後,投靠遠在英國的舅舅。另一個孩子名叫科林,是舅舅的兒子,因為從小臥病在床,經常歇斯底里發脾氣。
       瑪麗「不懂快樂」,科林「不想快樂」,但在瑪麗無意中發現荒廢的祕密花園後,重建過程先是改變了瑪麗,又進一步改變了科林,並治癒了他瘦弱的身體和蒼白的心病。這當中有一位關鍵人物,名叫迪克,開朗活潑,和另外兩個人形成強烈對比,他熟悉花草樹木及小動物的習性,是重建花園的最大功臣。
1911年版的《秘密花園》封面
From the Collections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另一組對照人物是科林和他的父親克雷曼。克雷曼先生在愛妻過世後,下令封鎖了妻子生前最愛的花園,並且長年出遊。若說柯林臥床是「自我放棄」,那麼克雷曼便是「自我放逐」,整個家庭壟罩在陰暗灰色的氣壓中。隨著科林不可思議的好轉,克雷曼先生也敞開心胸,迎接重建後花園的生機盎然。
                  大自然擁有魔法般的力量,迪克、瑪麗和柯林對花園的投入,喚醒萬物生的能量,即使看似萎頹的薔薇、灰乾的枯樹,只要還有一絲綠意,都能再度甦醒。

                 人也一樣,瑪麗和柯林親近自然、接觸土地、和動植物作朋友,啟動了心靈的「綠意」,與其說這些孩子拯救了花園,不如說,是這座花園拯救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