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維基百科《牡丹亭》杜麗娘和柳夢梅
|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是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
透過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的節目,用四集介紹了《牡丹亭》,我對這本被譽為「玉茗堂四夢」的明曲產生了興趣,於是在市圖預約借了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及《中國十大古典文學名著畫集
:
牡丹亭》,並參看原文對照。
《牡丹亭》借回來後,身邊已經有三個姑娘分別看了這本書,至少認識了這個故事,真是一件好事。
以下,算是我的讀書報告了。
場景一:杜太守想知道女兒平日做些什麼
杜太守叫丫頭春香過來,詢問小姐終日繡房,有何生活?
春香回答,小姐不是刺繡,就是睡。
太守聽了,先把夫人念一頓:「縱容女孩兒閒眠,是何家教?」再把女兒叫來訓話:「刺繡餘閒就看書,知書知禮,將來嫁人父母才有面子。你媽都沒把你教好。」
à這段是老戲路了,複習一下古時候老太爺的威風。
場景二:杜太守延聘老師教女兒讀書
太守請的家教老師,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是「老成」。(這原因很容易瞭解吧!)
學生是小姐杜麗娘,不過拜師是由丫頭春香叩頭。(呵呵,古人真逗)
教什麼?老師說了:「《易經》深奧,《書經》講政事,與婦女無干,《春秋》《禮記》又是孤經,便講《詩經》吧!《詩經》開首便是后妃之德呀!」
教材拍板定案後,太守交代:「小姐若有不是,惟春香是問。」(原文更狠:有「不臻的所在,打丫頭!」,「不臻」就是「不到」的意思。)
第一課是「關雎」。老師說:「窈窕淑女,有那等君子好好的來逑她……」
春香插嘴:「如何逑?」(這段意思是:你教《詩經》的后妃之德,我只想學《詩》的追求之道。)
老師一時語塞答不出來,便罵:「多嘴!」然後咳嗽一聲,整衣端坐:「總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只無邪二字。女學生要記牢,要有風有化,宜室宜家。」
讀完要寫字,春香拿來文房四寶。(這一段對談很好笑,老先生慌張嫌棄的樣子躍於紙上)
「這甚麼墨?」
「丫頭拿錯了,這是螺子黛,畫眉的。」
「這甚麼筆?」
「畫眉細筆。」
「沒見過。拿去,拿去!這是甚麼紙?」
「薛濤箋。」(薛濤是唐朝女詩人,據說她發明的這種紙,是用是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製作的,有很多種顏色,紅色是經典款。老先生連這種紙都凍未條,也滿可愛的。)
「拿去,拿去。只拿那蔡倫造的來。這是甚麼硯?」
「鴛鴦硯。」
「怎麼有那麼多隻眼?」(「眼」是硯台上的石紋)
「是淚眼。」
「哭什麼哭?全換掉。」
即使太守不在,想遊園還是得向老師請假,遭來老師斥喝一番:「孟夫子要人『收其放心』。哪來春傷?要啥春遊?你放春歸,怎把心兒放?」老師感嘆完氣呼呼回家去。
春園花開太美了,但開在沒人整理的園子,原文形容:(名句,背起來。「步步驚心」劇中,若曦跟敏敏說過這一段話)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這麼美麗的後花園,杜麗娘第一個反應是:「我老爸老媽怎麼從沒說過有這座園子?」
à梁文道介紹本書時,強調那個時代的閨閣女孩連自家後花園都不曾去過,現代人簡直難以想像。也因為這個細節,才興起我想看《牡丹亭》的衝動。
à果真如此,先是春香在尿尿時無意間發現後花園,被老先生知道差點挨藤條,還被規定「腳不許踏花園路」……我猜想,《牡丹亭》在當代引發眾人的喜愛,原因之一是「杜麗娘帶著那個時代被形同軟禁的女孩們,走進了春色如許的後花園」!
場景五:遊園後的驚夢尋夢
逛了春天的園子,只見鳥兒成對,春色惱人,杜麗娘情思難言,逛了一半便回房,懨懨的臥床,接著就夢見了書生。倆人在芍藥欄前、湖山石邊千般愛惜、萬種溫存。
麗娘醒來,魂牽夢縈,到園子裡睹景悵然,這段唱詞形容尋夢之苦:
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之後杜麗娘一病不起,趁容顏尚嬌,自行描畫一像,並題字裱好裝匣中,囑咐死後藏於那日夢中繾綣的太湖石下。
à根據記載,當時有少女讀這本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還有位女演員演到「尋夢」時感情激動,哭死在台上。
à若以現代來說,這個劇情算是「生死穿越劇」,談不上多特別;但若鑲嵌在明朝時代背景上,便激起了眾多情感被桎梏的女性的心緒,投射在勇於追求自由戀愛的杜麗娘身上。它的票房甚至超越「西廂記」,迫使「西廂記」得打折吸引觀眾,這齣戲在當時的普及性如果這麼高,那麼會不會是明清以降第一場「女性自覺」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