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裴哥雷西的「聖母悼歌」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很少聽這類的音樂,因為列居本次維也納少年合唱團來台的演唱曲目中,故找出來聽聽看。
「聖母悼歌」(Stabat Mater,意謂「佇立的母親」)是13世紀天主教會聖歌之一,屬於極為動人心弦的一首,描述瑪利亞感受兒子被釘在十字架時,極度的悲痛。
圖像裡可能有1 人中世紀以來,據說有600位以上的作曲家為這詩歌譜曲,除了裴哥雷西外,還包括韋瓦第,海頓,羅西尼、德弗乍克等大作曲家。裴哥雷西的版本悲傷又優美,女高音的旋律壓制著情感,不讓悲痛湧泉而出,故而讓哀戚更加結哽滯胸。
作曲家裴哥雷西(1710 - 1736)又是另一個故事。他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因肺結核健康惡化,改創作宗教音樂,療養期間完成「聖母悼歌」P77,不久就逝世,享年26歲。
嗚~,想來他的母親那時也如瑪利亞一般哀痛吧。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1061106 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國家音樂廳

百聞不如一見,被譽為最悠久、最著名、最美好的維也納少年合唱團來台演唱(這次是舒伯特團)。託朋友的福,得到玉山銀行贊助的貴賓券,國家音樂廳第五排正中間,極佳的座位,好到不行,邀郁琦一起來聽。
指揮是奧立維.史戴希,合唱團成員只有24個男孩,金髮藍眼、黑髮黃膚都有,甚至有幾位團員以發音精確的華語向觀眾介紹:「上半場的節目即將開始,歡迎您的收聽……。」
上半場以聖詩為主,也演唱莫札特、孟德爾頌、羅西尼、德布西、韓德爾等音樂家的作品,用天籟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下半場曲目較為活潑,演出形式也充滿變化。包括選自「歌舞線上」的「獨一無二」、蓋希文的「夏日時光」、奧地利的「拍手歌」,以及入境隨俗的「感恩的心」「祈禱」。最終以堪稱奧地利「地下國歌」的「藍色多瑙河」作收,非常精彩。
安可曲有兩首,當第二首唱出「滿山春色,美麗好遊賞,第一相好水底的鴛鴦……」時,全場報以熱烈掌聲,阿兜仔唱台語歌的感覺,真是誠意十足了。
就演唱來說,令我佩服的是,每個男孩、任何一位,隨便張個口,就能發出天使般的聲音;嘴巴也沒張多大,不見肚子縮腹,也沒有睜大眼睛飆高音的模樣……,只是像平時說話般的自然,天籟就產生了。(奇,他們的年齡也該變聲了……)
附帶收穫是,從邀請卡得知玉山銀行董事長原來是學長曾國烈。剛任教職時租屋在他隔壁,受過學長照顧;中場休息時間開心相認,倏忽已過30年。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聽海頓《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心得

今天有點辛苦,用音樂平衡自己的辛勞
聽了海頓《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分別是杜普蕾、瓦列芙斯卡、羅斯托波維契等大提琴家演奏的版本。C大調的旋律有走在康莊大道的感覺,整個曲子洋溢著明亮的色澤、燦爛的風采,好像天空中沒有半片陰霾。
全曲共三個樂章,其中第二樂章旋律優雅,靜謐安詳,大提琴的長弓樂句,可以讓聽者忍不住深呼吸;第三樂章的甚快板更是歡暢淋漓,根本是炫技曲,最後一個音結束時,即使光聽音響也會想站起來鼓掌。
三位大提琴家的演奏都相當好聽,相較於另兩位女性音樂家的演奏,羅斯托波維契第一樂章的中板就用偏快的速度演奏,弓壓弦的力道似乎較有強度,速度感中再細聽每個音符,精緻又乾淨,乾脆又自信。
杜普蕾的演奏,給我一種華麗的感覺,音符像波浪上下輕搖,令人沉醉。錄音中還可聽見杜普蕾賣力演奏的輕喘、碰到琴身的聲音,真感謝錄音技術的進步,保存了大師不朽的軌跡。
下面的影片是羅斯托波維契的演奏,小澤征爾指揮。看老波波出神入化的演奏,真的會感動呀~~(拍手)
第一樂章 https://goo.gl/ASEo2i
第二樂章 https://goo.gl/jQMYnW
第三樂章 https://goo.gl/C2xEga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國慶連假第三曲:拉赫曼尼諾夫: 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9

#大提與鋼琴並駕
#感受一下俄式浪漫

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拉赫曼尼諾夫
拉赫曼尼諾夫最有名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簡稱「拉二」,是我最著迷的、也是「聽飽聽爛」的曲子之一。而這首「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與拉二創作相隔僅僅兩個月,因此有些鋼琴的樂段頗有拉二的味道,華麗多情,配上大提琴豐富的語言,顯出一種悶騷的奔放(還是奔放的悶騷?)

若是拿來跟拉二相比,拉二有種掏盡心肺、難以自持的耽溺;而大提琴奏鳴曲在情感上似乎較為內斂,但仍掩不住拉氏的情深意濃。
拉赫曼尼諾夫是偉大的鋼琴家,鋼琴演奏難度非常高,雖然是大提琴奏鳴曲,但鋼琴的表現比例也很高,絕不是綠葉之姿。

推薦美國大提琴家Lynn Harrell和王羽佳鋼琴版本,他們忘年的搭配,構成很奇妙的畫面。尤其大多數的演奏影片多聚焦在大提琴,很少刻意拍攝鋼琴,一定是因為王羽佳的美背,才多給了鋼琴一支鏡頭。 https://goo.gl/kJTirL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國慶連假第二曲:普羅高菲夫/C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19


1945年普羅高菲夫登上Time雜誌
此曲我花了較久時間才漸漸進入狀況,有些古怪的樂段聽著不習慣,但透過網路搜尋,發現以此為主題的論文相當多,似乎大有看頭。繼而找幾支演奏影片輔助,邊看大提琴的拉弓和指法,邊注意鋼琴和大提的合作默契,才稍稍跟上。

這支樂曲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有二,一是普羅高菲夫在史達林政權打壓下的創作歷程;二是此曲是為了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Rostropovich而寫,1950年公開演奏時由RostropovichRichter李斯特兩大巨星合作,絕對是閃閃發光。 https://goo.gl/HuDKv3


看影片時也有一些小發現:大提演奏相當辛苦,彈、撥、拍、掃、滑、搖,各種演奏方式都有,沒有搭配影片的話太可惜;另外在1825秒處演奏家拿出一個玩意兒套在琴橋上,查了資料才知那叫弱音器,是為了削減音量或改變音色用的。總之,大提琴家拉完一曲,已是汗水淋漓。 https://goo.gl/oUFZNr

最後,我覺得普羅高菲夫性格應該很衝突,粗獷和抒情炒成一鍋,時而出現的不和諧音常常打斷你的陶醉,是個傳奇的作曲家,連過世都和打壓他的史達林同年同月同日,巧合到不可思議。

國慶連假第一曲:史特拉文斯基 /義大利組曲

#對於古典音樂
2007年發行的烏克蘭郵票
票面為史特拉文斯基

這首曲子很容易記住,旋律性較強,好聽。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小提+鋼琴」和「大提+鋼琴」不同組合的演奏,各有風味,我個人喜歡大提版本多一點。它們的前身都是來自芭蕾舞劇《普欽奈拉》,是史特拉文斯基從當中挑選若干段落加以改編的。
  • ★「大提+鋼琴」:這個版本我覺得滿不錯,年輕的大提琴家和長得太高的鋼琴家,畫面好看又有趣。 https://goo.gl/qbyj5n
  • ★「小提+鋼琴」:帕爾曼的演奏當然不能錯過,小提在他手上真有「人琴一體」的境界。 https://goo.gl/7PCiPd

之所以稱為「義大利組曲」,跟義大利並沒有關係,而是因為這個得意作品《普欽奈拉》是改編裴高雷西 (Pergolesi)的音樂,而 Pergolesi是義大利人。
本來覺得這命名理由真無聊,後來想想,如果我有個什麼不錯的作品,值得獻給誰,那麼的確有可能以對方的家鄉為之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