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羅密歐與茱麗葉~看著他們一路走向死亡

樓臺會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名著,與他另一部作品《哈姆雷特》成為最常上演的戲劇,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故事裡的這對青年戀人。
第一版扉頁(維基百科)
    故事最終以悲劇收場,這對有情人生時並未成為眷屬,但他們兩大家族的世仇卻因此得到和解,不禁叫人掩卷三嘆。
    閱讀他們動人的故事,有幾個重點特別值得留意
    第一,仇恨像繩索,越勒越緊。兩個家族早年可能曾有過節,隨著時間的推移,「恨斑」早已淡去,但彼此卻像被制約了,只要聽到對方名號就抓狂。這種仇恨綑綁兩個家族多年,除了當局者,周邊的人如勞倫斯教士、埃斯卡勒斯親王等,都清楚他們恨得毫無意義。
見面就互嗆、眼紅就對幹
    第二,忍得過就贏,氣不過就輸。羅密歐苦思如何突破家族魔咒期間,頓悟到他們不應分別誰是誰家的子女,因為他們都是神的子女。這個意念讓別人對他種種的挑釁或嘲諷都不管用了,此格局便是羅密歐之所以為羅密歐的主因。可惜當他親見好友在格鬥中被刺死,氣不過也提劍上陣,不小心殺死了對方,法官判驅逐出境,而後衍生更多的意外。這不是千金難買早知道的例證嗎

         第三,衝動下做決定,後悔居多。這對戀人思想性格契合,本來有機會攜手相伴一生。可惜羅密歐不知道茱麗葉詐死,不願獨生,飲鴆而死,常讓讀者感嘆若能「再等一下」就好了。「再等一下、再想一下」代表不衝動,局勢越混亂,越需要這樣的智慧。
茱麗葉逃避父母勉強的婚姻,乾脆詐死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泰坦」(The Titan)觀後感

#沒拍好的科幻電影
#幸好男主角Sam Worthington還帥了一小時 
Sam Worthington就是帥
    日前看了本年度新上映的電影「泰坦」(The Titan,一開始吸引我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早在20179月新聞報導卡西尼號任務自殺」之前,多年前我對像迴力鏢般拋飛發射的「卡西尼惠更斯號」就有些興趣了,當時還跟楊世昌老師改寫了一篇「拜訪土星」短文,給學生當作科普閱讀測驗文本。這艘太空船於1997年發射升空,於2004年進入土星軌道。卡西尼是軌道衛星,會不停環繞土星及其衛星;惠更斯則是卡西尼攜帶的探測器,2005年惠更斯脫離卡西尼,登陸了土星最大的衛星----泰坦。(講了老半天,泰坦」終於出現啦……)
像迴力鏢一樣,把卡西尼-惠更斯號又拋又甩的送上土星軌道
    第二,作家劉慈欣巨作《三體》對星際移民、太空掠奪有諸多著墨,書中有一段名言:「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是地球生物進化的一個里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魚再也不是魚了;同樣,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所以,人們,當你們打算飛向外太空再也不回頭時,請千萬慎重,需付出的代價比你們想像的要大得多。」這段話是「青銅時代」號艦長斯科特在法庭受審時說的話。因此我想知道,電影如何處理「登上泰坦的人,可以算人嗎」這個議題。

    因著這兩點,我花了一個半小時欣賞這部電影。故事時間設定在未來,描述地球因種種原因已不堪居住,於是男主角等人參與了基因進化的實驗,將生理改造成能適應泰坦環境的人。
        很可惜編劇實在編得不好,把一堆常見的橋段不用心的拚在一起,包括核武汙染、地球末日、人體實驗、醫學倫理、親情掙扎等,不但缺乏新意,前提更是錯誤,例如花那麼大代價改造人體基因以適應泰坦,為何不乾脆改造可以適應汙染地球的人……
        泰坦低溫(-178℃以下)、黑暗(只能反射照射到的6%陽光)、幾乎無氧(大氣層98.4%是氮),要怎樣的人/生物才能在這樣的環境生存?男主角強迫基因進化的結果,脫皮掉髮、視力退化、觸覺變異、情緒暴躁、無法言語,成為第一代的「泰坦智人」,果如《三體》所言,再也不是人了。
惠更斯號登陸泰坦後傳回地球的第一張照片(維基百科)
    不過《三體》所謂的「不是人」,非指生理上的不同,更深一層是說「不再適用人類的風俗律法」,這一點,可惜電影沒有處理得更深刻,只看到部隊大動干戈獵捕這位實驗失控的「外星人」,然後……他就飛到泰坦了。
        劇終時,整個感覺超替編劇尷尬,因為他害演員拍了一部會被酸爆的電影。
        找個優點吧......男主角游泳像海豚般的流線與速度,真好看......不知道是不是替身?

1070613數位讀寫過五關 指導學習突破點@國語日報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數位讀寫過五關 指導學習突破點


(原標題)數位讀寫教學的困難與突破~「火星人,你好嗎」為例
林玫伶

知識爆炸的時代,「內容」是教不完的。國語實小以「數位讀寫自主學習」及「重現經典長文閱讀」二軌國語文實驗教學設計,啟動學生自發學習的意願、教導探究知識的方法、突破了教科書的限制。本文先介紹數位讀寫。
   
         團隊老師以課文「火星人,你好嗎」發展數位讀寫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學習任務很單純:選擇一個有關火星的主題,小組合作探索,完成報告並發表。
         要完成這個任務,即在「數位閱讀」的歷程,就是經歷「問題解決」的歷程,也就是

定義問題à搜尋訊息à瀏覽訊息à整合組織à呈現表達

 

定義問題階段   

  • 卡關老師以「火星是人類最有可能移民的星球」引起學生探究的動力,加上可以「選主題」「選隊友」,學習興趣高昂。但要訂定探究主題時卻遇到許多困難,例如錯誤的前提、把想像當事實、問題不完整等。
  • 突破背景知識不足是主因,加上不會精確描述問題。前者教師先導讀課文,並提供若干篇相關資料供學生閱讀,尋找可能的探索主題;後者需要師生共同討論修改。學生34人組隊選擇探索主題後,還需分析架構、切分成數個子題,以便分工,人人各司其職。   

 搜尋訊息階段

  • 卡關搜尋訊息的來源不限數位或紙本,但絕大多數學生是上網查找。搜尋訊息時部分學生會將整句問題貼上搜尋引擎,這往往徒勞無功;有些學生反映找不到需要的資料,或輸入關鍵字卻跳出不需要的東西。
  • 突破關鍵字沒有標準答案且會變動,學生往往需要試誤多次,或在老師同學協助下,才能加以解決。若能找到的資料實在太少,則須返回調整上一階段的主題或子題;或是就現有的資料進行分析推論。

 瀏覽訊息階段

  • 卡關:此階段涉及網頁的閱讀和評估,學生必須判斷訊息的可信度、摘要網頁的重點。有時會發生同一問題大家卻找到不同的答案,例如各組都關注火星的氣溫和大氣成分,但查到的數據不一,為此爭辯不休。
  • 突破:火星探索屬於科普閱讀範疇,要以「科學態度」閱讀,重視資料的可信度。教師設計檢核表作為工具,學生須紀錄每一筆資料來源與更新日期,並判斷這筆資料是事實、推測,還是想像。當資料內容有衝突時,也可從來源和日期判斷哪個「比較可信」。此外,為了避免學生把整個資料「複製貼上」,老師要求學生以條列式摘重點,且必須「能回答探索主題、通順、自己和同學都看得懂」。

 整合組織階段
  • 卡關科學態度的閱讀還包括多元性,搜尋的資料若能多元,較能平衡單一資料來源可能的偏頗,佐證力道也較強。但某些主題囿於中文資料有限,確實不易達到;當資料有限時,學生有時也會過度推論。
  • 突破若資料有限、來源狹隘,學生在推論時應注意措辭用語,有所保留,避免斬釘截鐵、一廂情願。小組在此階段由分工進入合作,小組須將各子題查找摘要的結果,組織成一篇流暢的總結。

 呈現表達階段

  • 卡關上台發表並完成書面專題報告,是整個歷程的收尾階段。學生展現「數位原住民」的強項,善用心智圖、雲端簡報或APP呈現報告內容;比較困難的是如何有系統的呈現,尤其撰寫總結、省思與建議時,有些學生會反映不知道怎麼開頭等。
  • 突破老師提供上台報告和書面撰寫的鷹架大綱,強調報告內容要能回答探索的主題。老師並透過共同編輯文件平台,讓各組可以在雲端共作,老師也可以在線上「非同步」指導,為有限的課堂創造更多的時間。


再回到課文「火星人,你好嗎」,學生對於文中「可能」「似乎」「判斷」「這是否代表」等推測用語更有體會了,了解科學有一分證據才能說一分話。

課程結束後不久,有一則報導指出火星上的「水」其實是流沙,學生一片譁然,因為有些組別的報告結論將被推翻,也意味著學生的學習又真又活。特此感謝許詩玉主任的支援,吳必濃、許淑貞、李宗怡老師的設計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