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音樂會前的預習

英國皇家管弦樂團
算是給自己辛苦好久的禮物----購票去聽音樂會,明晚。
接觸古典音樂的年資尚淺,也僅用五千元不到的廉價音響湊合著聽。這樣說,好像在嫌棄我的音響;事實上,自從不用筆電、桌機聽音樂以後,簡直就像「魚爬上岸」般的大幅改寫耳朵的享受。偶爾有機會聽一、二十萬音響的輸出,音符顆顆飽滿細膩厚實滾出來的感覺,當然遠超過我的檔次……不過目前我還相當滿意我那兩組迷你小音響。
為了明天的音樂會,我提早三個禮拜開始聽演奏曲目----聽熟聽爛,然後在現場演奏時聽出個所以然----我是這麼想的。

1.     第一首是Weber的《奧伯龍》序曲,一開始由法國號高雅慢板的吹奏,小提琴若有似無的回應著,有種晨喚的感覺;曲子最終以明亮的歡樂作收,全長約10分鐘,果然適合拿來當演奏會的「開場曲」。
2.     第二首是陳鋼和何占豪作曲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兩位1958年創作時,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呢。我常聽西崎崇子演奏的版本,低音提琴版本(魏詠蕎演奏)也很好聽。除此之外,呂思清和李雲迪的「小提琴V.S.鋼琴」版,雖無樂團,但曲調仍揪心88歲鋼琴家巫漪麗獨奏的影片在網路上廣傳陳子涵的柳琴協奏曲少了悲傷,多了閨情,也值得一聽
3.     第三首是聖桑的前奏與隨想輪旋曲9分鐘的小品。我聽的是鄭京和版本,大約在740秒的地方有一段很有趣的演奏,像是小提琴和樂團互嗆(老鼠和傑利貓的味道)。小提琴拉了幾小節,整個樂團也用同樣旋律回敬;小提琴瞬間收斂,退遠一點再演奏……這些都是我胡扯,但樂趣卻十足。
4.     最後是Dvořák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據說是在台灣音樂會演出次數第一名的交響曲,簡直要從古典走入通俗市場了。我聽的版本有卡拉揚、華爾特、庫貝利克等指揮,而眾人最熟的樂段就是「念故鄉」,是學校常出現的的上下課鐘聲。

噹噹噹,預習作業結束,下課。
門票很貴,若不好好做個功課,豈不浪費了……! 我這小氣鬼呀 !

音樂會資訊
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國家音樂廳1060925
指揮:約翰.尼爾森(John Nelson)
小提琴:侯以嘉
以「神祕東方」為主題,演出曲目:

  •  1.     Weber:《奧伯龍》序曲(Overture to Oberon)
  • 2.     陳鋼/何占豪: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 3.     Saint-Saëns:前奏與隨想輪旋曲(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 4.     Dvořák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Symphony No. 9 in E minor,From the New World)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那個爬在「一」上的小孩快給我下來……


小一你好 再版封面

《小一,你好》自2000年出版至今,歷經二十幾刷,是繼《笑傲班級》之後,另一本受到歡迎的班級經營書籍。許多讀者反映這兩本書很實用!」
   的確。這兩本書一開始就走實用路線,使盡洪荒之力把經營班級可能的「細節」、「細細節」和「細細細節」都寫進來。十幾年過去了,沒想到書仍沒「退流行」,一直被當成教戰守則似的陪伴第一線老師。

   聽到本書要再版的消息,我重新一字一句的檢視、修改、補充,事隔多年再看自己的作品,竟有一種居高俯視的奇妙感覺,除了看文字內容,也鑽進當年寫書的心意,想更明確的表達這本書的角度和核心。

   我願意這麼說「本書說到底,就是要認清你的對象!」

   對象當然是小一呀!
  
 沒錯。那麼做為小一的老師,就得對「小一」有所洞悉。
   小一孩子剛脫離「教養並重」的幼兒園,進入「教大於養」的小學階段,生活適應上較難一步到位,「先扶、後牽、再放」的歷程必須更為細膩。這個時候,設法讓孩子喜歡上學,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小一孩子年僅六歲餘,對遵守規定不那麼理所當然,也不清楚為什麼不能在教室走來走去,即使像上下課壁壘分明這檔事,也完全是新的學習。這個時候,建立常規是需要高度技巧的。
 小一孩子幾乎是上學以後才開始學團體生活,根據內政部資料,臺灣2016年的總生育率僅1,170‰,意謂著在入學前多數孩子缺乏和同儕磨合的練習,當然也還不太意識到哪些行為白目,哪些行為受人歡迎。
 小一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用「割席分坐」的故事比喻,在班上,像「讀如故」的管寧不會太多,放下書本看熱鬧的華歆到是不少。如何動靜合宜的穿插設計教學活動,考驗老師有多瞭解這個年紀的孩子。
    
除了小一孩子,猜對了,對象還包括家長。

每年開學迎接新生,發現陪同的家人一年比一年多,參與學校事務的家長比例也逐漸提高,「母姊會」的名詞老早就走入歷史,不論爸爸或媽媽到學校走動走動已是常態。
這表示,教室很難關起來自耕農式的孤軍奮鬥,把家長視為教育合夥人的心態必須儘早建立。「取得家長信任」,幾乎是當代教師公認班經成功的首要條件。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生育第1胎的生母平均年齡由2005年的27.7歲,逐年增加至2016年的30.6歲。少子化加上生育年齡提高,可以預期老師面對的將會是「高關注子女教育」且有「相當社會歷練」的家長----當然,學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趨勢大抵是朝這樣發展的。
過去以考試成績篩選人才的觀念已經式微,少子化的時代沒有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被「篩掉」,老師為孩子搭建各式各樣的舞台,便是多元展能的具體實踐,也是回應家長的殷殷期盼;家長普遍比以前更願意投入子女教育,這股力量老師要能「接住、接好」,搓揉成手中的能量球,一起發光發熱。
   
   《小一,你好》和《笑傲班級》兩本姊妹作,截至目前,已有約40篇臺灣碩博士論文做為參考文獻。很感謝初版以來各界讀者的鼓勵,但願在實用的班經招式中,也能練得純青綿韌的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