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Green Book》

 趁著去新加坡講課搭機時,看了一部電影,片名Green Book。台灣譯名幸福綠皮書》、中國大陸譯《綠皮書》、香港譯《綠簿旅友
我覺得譯成幸福綠皮書並不恰當,因為《Green Book》是一本美國在種族隔離時期的旅行指南,記載對黑人友善的場所,以便有色人種能應對種族歧視。也就是說,在種族歧視方興未艾的1960年代,黑人想要外出旅遊,得知道哪些飯店接納他們,哪些餐廳禁止他們進入,哪些加油站可以讓他們加油(嗯,沒錯,連加油站也這樣,誇張的年代。) Green Book》就是這種需求下的產物,讓有色人種不致誤入不友善的地方,可以少受點罪。

所以,《Green Book》一點都不幸福,它是一本充滿無奈的旅遊指南。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黑人鋼琴家唐薛利Don Shirley要到保守的美國中西部及深南部演出八週,聘請紐約酒保東尼(白人)當司機兼保鑣,並給他一本Green Book》以便安排行程。一路上兩人從價值南轅北轍,到成為肝膽相照的好朋友,之後數十年的友情更令人動容。(東尼的兒子也參與本片劇本的撰寫)

 這位黑人鋼琴家Don Shirley受過音樂及禮儀的高等教育,藝術成就非凡,巡演過程與當地最有錢、最有文化的人互動,但他的膚色仍讓他不斷遭受言詞及身體的屈辱。例如,他受邀在高檔餐廳演奏,但不能在該餐廳用餐();有些地區日落後黑人不能外出();有錢買西裝但不能試穿();警察盤查遇到黑人便從嚴(翻白眼)……

鋼琴家一詞多少意味著上流社會,Don Shirley財力雄厚,穿西裝開名車充滿教養,但絕大多數的黑人卻從事最底層的勞力工作,晚上在酒吧歌舞慰藉一天的疲憊,Don Shirley與他們截然不同。

故事中最具爆發力的一句話,就是Don Shirley崩潰大喊:
「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又不夠像男人,那麼你告訴我,我到底是誰?我只不過是個被桎梏於城堡中的孤魂。」

不夠黑,是指他不像同胞那樣窮苦;不夠白,是指即使他是位藝術家,白人也不完全接納;不夠像男人,是因為他是同性戀。

 這部電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評價不俗。帶給我的省思是:今日我們在看50年前種族歧視的種種行徑,常覺得不可思議,心想,當時的人怎麼那麼不把人當人看。50年後的人們若看今日各種平權尚需如此爭取,不知道會怎麼想。

最後,一起欣賞這位黑人古典、爵士鋼琴家真實的演奏吧。